楊維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質量也在不斷的上升。近年來,新課改的施行,為教育教學提供全新的框架,也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閱讀是小學語文的最基礎部分,對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時期,可以毫無夸張地說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改革與創新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意義,其次分析了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大量的課時,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小學語文也要做出全面的調整和改革。這種調整不僅指的是閱讀教學內容和方式上,更多地是閱讀教學理念與目標,我們要明確為什么要進行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對學生發展的意義是什么。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且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享受閱讀的快樂,也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意義
古人講:“開卷有益。”西方莎士比亞也曾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通過閱讀,可以發展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見識,充盈我們的心靈。小學語文低年級時期是學生接觸閱讀的基礎階段,也是啟蒙階段,這一時期的閱讀教學十分重要,對學生的語文成績及自身能力的拓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首先,通過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低年級的閱讀素材里融合樂好多詞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將這些詞句記憶在頭腦當中,學生在寫作當中也會自覺地應用這些素材。其次,閱讀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低年級的學生還屬于兒童時期,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弱,閱讀在無形當中會教化學生,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最后,閱讀還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閱讀是一種主觀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在閱讀當中,學生可以郎讀優美的詩歌,閱讀有趣的故事,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難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閱讀當中的經驗來解決。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在閱讀中見識和發現五彩斑斕的世界,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
二、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現狀
課程改革已經實施有一段時間了,在課程改革的指導下,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文教師秉持著錯誤的閱讀理念,沒有真正領悟到新課改的內涵,仍然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存在著成績至上的思想。更加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忽略利用閱讀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第二,閱讀教學的方式落后。教師在教學中固守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沒有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有效,閱讀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升,閱讀教學的活動十分少,學生缺乏對閱讀學習的興趣,閱讀教學的效率低下。第三,閱讀教學的評價方式不合理,閱讀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以及文化修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深入挖掘文本,在教學中融于情感,并且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而現在顯然做得還不到位。
三、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有效教學策略
1.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興趣是學習的第一驅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一件事物有了興趣之后,就會主動地去探索,學習行為就會更加持久,學習效果也更加好。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當中,由于教師古板僵硬的教學模式,閱讀課堂沉悶枯燥,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很少,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很低的。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或者組織有趣的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動畫版的《曹沖稱象》,在動畫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逗趣的語言很快就把學生的目光吸引起來,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動畫片,通過動畫片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更好的了解。接著,我有給學生介紹了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了解三國時期的一些趣事,比如桃園三結義、空城計、赤壁之戰等。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我則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將文中的故事還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閱讀知識,體味閱讀當中的情感。
2.實施讀與畫結合的模式
小學語文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還比較少,這一階段學生的基礎任務之一是識字。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限,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思維最活躍,常常有一些十分新奇的想法,他們的思維天馬星空,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特征對學生進行引導。小學閱讀當中的一些生詞和語言都可以轉化成圖畫,讓學生進行圖畫描繪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也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式。
例如,在學習《葡萄溝》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實施讀與畫結合的模式。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不認識的生字生詞,然后用彩色筆勾勒出來,這樣可以將這些問題更好地解決。這篇課文描述的是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文中細致地描述了這一場景,學生對葡萄溝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就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小任務,讓學生用筆畫出自己心中的葡萄溝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要求,也是學生最重要的一項閱讀能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通過自主閱讀,學生能夠主動地完成閱讀學習,自主獲取知識,自主分析閱讀當中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閱讀思維,獲取閱讀素材,增長見識,更重要地是,當學會了自主閱讀,學生就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今后的人生發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大膽放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自主徜徉在閱讀的海洋當中。
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一課時,首先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學習文中的生詞和生字,并且用字典查找,弄懂這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其次,我給學生布置了幾個閱讀問題,讓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比如狐貍被老虎吃了嗎?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森林中的百獸看到狐貍之后都有怎樣的反應呢?通過閱讀這一個故事,你獲得了什么樣的道理呢?這樣通過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獲得的效果顯然要更好。
4.開發多元化的閱讀素材
閱讀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是一片寬闊無際的海洋,我們永遠在追尋的途中。在過去的閱讀教學模式當中,教師過分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之中,對課外閱讀的素材利用很少,學生的閱讀視野就受到了限制,并且也不能感受到閱讀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要學會挖掘更多的閱讀素材,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例如,筆者在班中設立了一周一次的閱讀課,在閱讀課上讓學生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比如《小王子》《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等等,在閱讀之后,還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和分享,有時還會讓學生圍繞閱讀展開演講和辯論,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閱讀是十分重要的,是學生接受閱讀教育的啟蒙階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思考和探索,不斷創新閱讀教學的理念與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打造全新的閱讀空間,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萍玉.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例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6(20):41-42.
[2]王亞微.閱讀指導,逐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指導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87.
[3]宋曉娜.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