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巧
摘要:伴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校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教師應該創建生動有趣的課堂使得小學生能夠具有開放的視野與思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對學生實行德育教育,并且使得小學語文課程更加豐富,讓鄉土文化資源能夠走進學生的語文課堂,進而使得小學生能夠多方面的獲取語文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鄉土資源
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僅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應試成績,更加應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讓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小學生正處于好玩愛動的年紀,教師不僅需要將課堂作為教授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應該帶領學生的思維走出教室,全方位的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年代,家長與學生對優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教師應該注重將鄉土資源引進小學語文課堂,使得學生從小養成敬畏鄉土文化的意識。
1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運用鄉土資源的意義
現在許多學校追求打造學校教育品質與學校良好品牌,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教育工作自然成為了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個學校都應該依托當地特有的鄉土資源和本土特色對學生進行開展德育教育。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堂發展應以學生為本,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鄉土資源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鄉土資源會由于對當地的親切感而專注自己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創新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使得學習成績能夠得到充分的提高。
2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鄉土資源的運用策略
2.1 學校為學生打造積極向上的鄉土特色校園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打造的校園生態環境,校園文化相當于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無聲課堂。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堅持打造德育教育特色校園,將鄉土資源運用于德育教育中凸顯出環境育人的優點。學校可以組織開展一些和鄉土資源相關的主題班會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
例如:學生在學習一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江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說說家鄉好面貌”的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思考自己的家鄉有哪些美景。教師在學習課文之前可以向學生講述江南處于我國長江以南,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是中國有名的魚米之鄉。教師通過課前對江南的介紹引導學生對自己家鄉美景的回憶,并且自己準備一些描述家鄉美景的語句在活動中進行展示。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提升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2.2 教師為學生打造鄉土特色資源的德育課堂
學校想要整體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必須從課堂開始抓起。語文屬于一門語言類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教師根據語文的學科特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將鄉土特色資源引入課堂培育小學生的鄉土人文精神。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課堂互動豐富語文鄉土資源教學內容,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且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堅韌品質,使得民間傳統文化能夠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得到無形的傳播。
例如:學生在學習二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一課《葡萄溝》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閱讀文章并且感受葡萄溝的風土人情。教師幫助學生找出葡萄溝的相關描寫,引導學生了解陰房以及葡萄干的制作過程。教師在課文學習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以“我的家鄉”命名,讓學生將課文中所學到的景物描寫與地區特色描寫方法運用于寫作之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提升自己對寫作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自己在學習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從而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標。
2.3 學校和家庭合作拓寬學生了解鄉土資源的渠道
學生的學習重心在于家庭與學校共同的培育,所以學校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全方位的得到鄉土資源的熏陶,并且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德育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學校和家庭應該合作交流來拓寬學生了解鄉土資源的渠道。學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增加家庭與學校的交流。
例如:在學生學習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端午粽》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堂手工課,邀請學生家長來和學生共同完成包粽子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中華習俗,并且拉近學生與家長心靈之間的距離。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家校聯合的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鄉土資源的實踐調查,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學校教師在進行鄉土資源的德育教育中應該將學生作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小學生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關注自己的家鄉與風土人情,進而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慧霞,闞先學.農村小學德育中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04).
[2] 譚家敏.關于鄉土資源在小學語文中高段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6(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南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