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明
摘要:新課改下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發展自己的核心素養,通過自主探究培養數學思維,改變傳統的記憶模式。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就自主探究問題、聯系實際生活以及靈活練習模式進行探討,旨在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自主探究;聯系實際;靈活練習
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是能夠自主思考及創新,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沒有自主思考意識。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了解數學的內涵,最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1 自主探究問題,總結數學規律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問題,通過創設情境、提問互動等模式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以《乘法運算定律》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章節的時候,要理清公式中的數量關系,也要明白算式中符號的意義。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算式中的邏輯關系,再由學生練習。比如乘法分配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乘法的意義,像(4+2)×25這個算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解釋其中的乘法意義。學生先將4+2計算出來,表示出來就是6個25相加,但是因為4×25可以湊成整數,因此可以將算式拆開,就是4個25加上2個25,因此(4+2)×25=4×25+2×25。學生在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含義之后,再進行練習就能夠很好的運用計算公式了。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中的規律,建立數學思維,而不是通過題海戰術或者死記硬背來學習數學,這樣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2 聯系實際生活,感受數學意義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實際生活,無論是小學數學,還是大學數學,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能夠應用于生活;同時當學生發現在生活中能夠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學生就會明白學習數學的意義,在學習數學時就能夠更加熱情、認真和努力。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化。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在學習這一章節的時候學生要理解計算時候小數點對齊的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正確認識小數的意義。學生在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人民幣了,在人民幣中元、角、分的表示需要用小數來表示,因此教師可以將人民幣的知識引入小數課堂上,引導學生認識小數。比如2.3+1.4=3.7,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將小數化為錢幣,即2.3可以表示為2元3角,1.4可以表示為1元4角;然后問學生兩個數相加的時候可以直接2元加4角等于6元嗎,為什么,學生回答不可以,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元和元組合,角和角組合,學生通過練習人民幣的計算,了解到數位之間的不同,然后在計算的時候就可以正確的認知小數點的作用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平時對自己購買的物品進行計算,加強平時的練習,最后提高學生的生活水平。教師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降低數學問題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中的邏輯關系;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
3 靈活練習模式,拓展思維創新
練習是鞏固學生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平時會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在加強學生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靈活練習模式,使學生在積極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練習,促使學生夯實基礎;另外靈活的練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以《克和千克》為例。這一章主要講述了質量單位,使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對生活中物品的質量有大致概念。為了夯實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品質量,通過觀察了解克和千克的大概范圍。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家里超市購物的小票,或者買蔬菜、水果、其他物品時的稱重記錄,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換,在交換之后進行計算。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然后讓小組之間互相出題進行練習。教師通過改革練習形式使學生在練習的時候不會覺得枯燥,同時不同的練習形式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培養創新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數學素養。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中的問題,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練習中不斷的開拓自己的思維,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瑩瑩,朱麗,吳曉璐,等.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2016(25).
[2] 陳六一,劉曉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分析與界定反思[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5).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那招學區邦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