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鳳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更加要求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們能力的綜合培養,問題式教學方法隨之誕生。在學習數學這一學科時,要求學生們的邏輯思維更加嚴謹,所以,教師的教學是對學生們思維邏輯的教學。教師運用問題式教學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的、積極的去思考數學問題。教師課堂教學通過一個問題展開,可以使學生們的思維更加活躍,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們的邏輯思維,又能夠使學生們更有效地學習數學。本文通過介紹問題式教學如何進行實踐以及問題式教學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好處,讓各位讀者更加了解問題式教學,對高中數學教學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式教學;運用策略;探究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僅考察學生們數學知識的運用,還考察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對學生們的要求也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較為嚴格,新課標改革后對學生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對學生們的培養了,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關注學生們知識點的掌握以及運用情況,還要重視起來學生們的數學思維。通過問題式教學方法,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對于數學的思考。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實踐問題式教學呢?下面筆者將從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行兩個方面介紹這一方法。
1 問題式教學在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點,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式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的思維平臺,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感受到數學這一學科的魅力,學會思考,促進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在高中這一階段,教師們更應該培養好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學生的這一能力不僅僅可以應用到數學這一學科上,對于理化生等學科也有一定的幫助,使得學生們的能力綜合發展,成績全面提高。
2 問題式教學在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實踐
問題式教學的一般步驟是:提出疑問讓學生們思考,學生間合作交流,教師幫助解決學生們的疑難問題,最后做習題進行鞏固練習。問題式教學主要就是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們在交流中提高。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設置問題,啟發學生們的思考
教師在講授知識點之前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讓學生們通過思考這一問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激發學生們的思維。實踐證明,矛盾、疑問和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夠調動學生們的思維,使學生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
比如,教師在講《直線的交點坐標與距離公式》這一課時,可以在講授知識點之前向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如:“兩條直線的斜率對于兩條直線間的距離有什么影響?”當我們知道兩條直線的方程時,我們能不能根據它的方程式計算出兩條直線間的距離?等等。讓學生們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思考,進一步地講即將要學習地知識點與之前學習地知識點關聯起來,基礎不好的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復習前面的知識,基礎牢固的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能夠有更多的啟發。
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運用“布白”藝術,追求啟發學生們思維的實效性“布白”藝術,即教學過程中要留有余地,不能每一條知識點全都是教師生硬地講給學生們,這樣學生們只會囫圇吞棗地生搬硬套。教師在講一個知識點的時候,要讓學生們自己想想這一知識點會怎么去運用,甚至在其他學科中這一知識點是否有運用,讓學生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們的思維。
比如,教師在講授《基本初等函數》這一章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思考每一個函數會在哪些問題中應用,不必要一定要講授給學生們函數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獨立思考函數的應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更加理解每一個初等函數的性質,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函數的應用這個部分的時候更容易接受。這種讓學生們獨立思考的“布白”式教學能夠更加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們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高中階段的學生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枯燥的學科知識,還有升學的壓力以及家長的期望。面對學生們千百般的情況,教師應該增進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況下學習。問題式教學正好符合這一階段學生們的知識能力要求,也符合強調學生們主體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問題式教學有所偏向。
總之,問題式教學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們有很大的積極意義,而且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主動性行為為特征的,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馬克思說過: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主觀性便是從客觀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動變為主動、能動的特征。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實踐問題式教學法,充分運用問題式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馬富強.問題教學法在商中數學中的實踐與感悟[J].學周刊,2015(01).
[2] 徐梅,馬錦.問題授學法在高中教學中的運用[J].文山學院學報,2010(06).
[3] 馮波.問題數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深程導學,2014(05).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