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超 徐雙
摘 要: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應當以全新的視點和先進的理念,發揮合作辦學的優勢。要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大教師補充力度,著力構建人才高地。要對進修培訓目標管理,創新師資管理機制,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關鍵詞:民辦高校;師資培訓;改革創新
前言
“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產物,實行新的辦學體制。與這種辦學體制相適應,師資隊伍建設不應當也不能走一般高校的老路。為實現現代大學的辦學目標,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以全新的視點和先進的理念,充分發揮民辦的體制優勢,努力探索和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一、科學定位,合理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質,擔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從學校的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學校的辦學定位應該是多科性、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教學型院校。教學型高校培養目標是從事第一線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應用型、技能型人才[1]。
民辦高校“建校晚、起步遲”,師資建設不能和建校幾十年的老高校一樣要求,但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短期內達到教育部頒發的高校設置條例的要求。同時,規劃目標要講究可行性。規劃目標應該切合實際,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實現規劃目標的要求,在短期內達到獨立設置的本科院校對師資隊伍的最低要求和底線要求,然后再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并達到合格標準。
二、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大教師補充力度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擴大師資隊伍規模。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觀念,充分利用民辦機制和聘任制,建立能進能出、相對穩定的“核心層”和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用人機制。堅持專職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穩步擴大專職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下大力氣聘請兼職教師。按照“總量控制,穩步增長”的原則,逐步增加教師數量。
嚴格把好人才引進的“入口關”和“質量關”,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抓住近幾年碩、博士畢業生就業高峰的契機,大力補充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提高碩士、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改善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著力引進教授、副教授等高職稱人才,改善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圍繞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加大工科、應用學科、新增專業以及重要的基礎課教師的補充力度,改善師資隊伍的學科、專業結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下大力氣引進高層次人才。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學術帶頭人和教學骨干,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凝聚力,迅速提高教學科研水平。要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師資隊伍建設專項資金。要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條件,改善辦學條件,提供科研啟動費和配套經費[2]。
三、引進和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著力構建人才高地
根據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的需要,設置學科帶頭人、課程首席教授崗位,進行公開招聘。堅持標準,寧缺毋濫,不搞平衡,擇優聘任,聘期內嚴格考核,實行動態管理。要加強學科梯隊建設,形成以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副教授(含博士)為骨干的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學術帶頭人,使之成為各學科的骨干力量,支持和推動各學科、專業的發展;引進和選拔一批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保證各學科、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教學、科研水平的穩步提高。
建立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機制[3]。積極組織中青年骨干教師廣泛參加學術交流。通過交流,開闊眼界,及時了解學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他們有機會結識學術大師和專家,建立學術聯系。在學術組織、學術團體中,重視發揮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作用,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條件。
四、實行進修培訓目標管理,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要把進修提高作為青年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并實行目標管理,與考核掛鉤。每個青年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必須參加進修或培訓,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沒有進修成績者,不得晉升職稱。要堅持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和業務水平提升并重,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用一致、注重實效。
樹立師資培養以教學為本的觀念。要改變一直以來的重學歷提高、忽視教學崗位職能培養和訓練的現狀。既要重視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視教學學術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培養學術大師和教學大師。
實行“導師制”,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素質。充分發揮老教師的作用,對青年教師進行 “一幫一”的培養和指導,迅速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開展“三定”、“三個一”和“過五關”活動(對青年教師要“定導師、定任務、定目標”;要求青年教師選準一個專業方向,深入鉆研一套教材,每年寫一篇論文;保證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外語關、計算機關、普通話關和教書育人關,特別是要過好教學關)。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要加強計劃性和針對性,制定并落實每年的培養計劃。充分發揮聯建高校的優勢,舉辦各種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為提高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創造條件。
五、深化改革,創新師資管理機制,積極營造人才穩定和發展的良好氛圍
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按照“總量控制、精簡高效”的原則,堅持編制的指令性與用人方式的靈活性相結合,嚴格按照比例進行人員定編,鼓勵缺編運行。所有新進的人員均實行人事代理,借助社會保障體系,為教師繳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和養老保險,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實行全員聘任制,堅持“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上崗,嚴格考核,合約管理”的原則,實行一年一聘,逐步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師資隊伍的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年薪制方案。加強分配的政策導向,強化分配的激勵機制,重點提高教師待遇,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特別是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實施民辦高校凝聚力工程,用政策、待遇、環境等硬條件和事業、感情、風氣等軟環境相結合,吸引、凝聚人才,盡可能地逐步提高教師的薪金、住房、福利等待遇,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生活保障。
六、加強領導,貫徹“人才強校”戰略
要樹立“人才是強校之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深刻認識師資隊伍建設在學院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成立師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一規劃和領導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定期研究解決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提出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列入校(院)長辦公會重要議程,并做到議而有決,切實解決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各院(系)成立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小組,院(系)負責人任組長,圍繞師資隊伍建設的規劃和目標,結合部門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把師資隊伍建設的總目標和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總結
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逐步推進,社會各界對高校人才隊伍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進一步加劇了高校之間的師資競爭。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構筑人才高地已經成為民辦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極其緊迫的任務。對民辦高校來說,要進一步創新人才機制,加大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牢固樹立“師本位”思想,堅持師資隊伍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開創師資工作新局面,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少林《民辦高校的崛起之路:創建教師隊伍新機制》.《民辦教育研究》2018.2
[2]徐晨光.《以科學的人才觀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三峽大學新聞網》2019.3
[3]唐景莉《關注師資培養和建設》.《中國教育報》2018.2
(河北省教育廳課題:民辦高校師資培訓創新改革研究
課題編號:2017CXCY246
課題組成員:李愛超、徐雙、方艷輝、王雄偉、吳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