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云
摘 要:信息技術手段已然成為促進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高中地理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自然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廣大地理教師應當采取巧妙的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整合,從而不斷的創新高中地理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探索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效率;意義;策略
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演變與進化,帶給了人們極大的便利,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與學習當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單從教育領域而言,信息技術手段已然成為促進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高中地理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自然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廣大地理教師應當采取巧妙的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整合,從而不斷的創新高中地理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探索與實踐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意義重大,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方面,能夠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果。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涵蓋的知識面廣,而且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還有地理學科的特性,很多的地理現象不宜演示或實驗,更加無法或者說是很難讓學生直面看到。信息技術就恰好補充了這一教學漏洞,它可以通過圖像、聲音、動態模擬演示、視頻等手段,將課本中死板的文字和靜態的圖片,轉化為動態的演變過程,以動代靜,很好地解決了地理空間的廣闊性和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這一矛盾,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 讓學生能夠直接觀其境、聽其聲還有觸景生情,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第二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因信息技術本身特有的直觀性、動態性、可變換性與趣味性特點,能夠讓學生祛除地理課堂教學是枯燥無味的看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起來,注意力才會集中,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第三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作用,達到圖文統一。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堂課上僅能展示一兩張地圖,展示的圖文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更換教學掛圖較為繁瑣,花費較多時間,而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及相關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后,學習效率大力提高。教師可以在課前將該課程所要用上的地圖存儲進計算機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指引學生先看大屏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高圖的清晰度和區分度,變大變小、變實變虛展示各區域,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的地圖冊上去對照查找,有利于學生讀圖、填圖,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時間,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第四方面,能夠提高學生認識,發展思維能力 。地理的學習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傳統教育多靠語言講解來對理解概念進行講解,即枯燥無味又抽象難懂,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排斥,導致學生學得累教師教的也累的現象。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化虛為實、化靜為動,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間觀念。對于無圖并且枯燥無味的地理概念學習上,使用圖像、動畫、視頻等來幫助理解,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主動性
目前,情境教學法以成為廣大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將信息技術與情境教學法相互結合,創設出更為有趣逼真的教學情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感官和視覺,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問題上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授“海路變遷”的相關知識點時,我事先準備了驚心動魄的地震與火山爆發過程的影像資料及火山、地震全過程剖析的三維動畫。在課程正式開始前,我播放了上述影像資料,學生觀看影像十分認真。看完后學習提出了“我們廣東會發生火山、地震嗎?如果發生了我們該怎么辦?”為什么會發生火山、地震?”“哪些位置容易發生火山、地震?”“對于人類社會而言,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利用火山地震所產生的能量?”等等,我因勢利導地說“同學們的的提問非常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的關系。”這時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播放火山、地震全過程剖析的三維動畫,讓教學顯得更加的直觀。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不斷地思維和思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
2、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授重點難點內容
因地理學科的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泛,涉及了自然、政治、軍事、文化等多領域知識的綜合,由于地理的特性,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難以突破。這時,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輕松地解決這些教學的難題。例如,我在講授“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時,由于該知識點較為抽象,若是采用傳統的一板一眼、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不僅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打壓了學生知識的理解吸收能力。所以,我采用了視頻進行輔助教學。我在課前制作教案時,根據“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個形成過程設計出了視頻,褶皺形成初期,由于巖層受侵襲較小,因此,就背斜形成了山,向斜形成了谷; 再受外力侵蝕的過程中,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已被侵蝕,而向斜槽部則因受擠壓力,不易被侵蝕; 根據時間的推移,由于受到有差別侵蝕的影響,背斜部位反而要低于向斜部位,因此,也就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這一自然現象。 根據這個教學視頻用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整個形成過程,通過課后反饋,學生通過觀看這一視頻,進一步深化了對這一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教學效果非常好。
3、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困難
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還有地理學科的特性,很多的地理現象不宜演示或實驗,更加無法或者說是很難讓學生直面看到時,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將教材中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地理變化過程,生動和直觀地演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學生思維的閘門得以適時開啟,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在講授“地球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我預先設計出地球公轉和自傳的狀態的Flash動畫,既直觀又生動形象,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我再講解這個狀態所產生的地理意義,學生理解的更為透徹。通過學生反饋,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好、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較為抽象的知識點。雖然,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意義重大,但是也會出現一些不利于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現象。所以,教師一定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單純利用大量媒體進行單一枯燥的宣講,由“人灌”變成了“機灌”;也不要一味的追求“直觀”,徹底摒棄傳統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想象思考的空間,禁錮了抽象思維的發展。要牢記適時適度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要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不斷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汪似貴.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必修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新課程.2016
[2]徐海峰.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高中地理教學.讀與寫.2014
[3]郭俊麗.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新課程.2017
[4]葉小峰.高中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考試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