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豪宗
摘 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習特點,他們所具有的“興趣點”、既有的生物基礎以及對于生物這一門學科教學的理解與接受能力,都有著層次化的差異。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總體上實現“因材施教”這一目標。
關鍵詞:差異教學法;生物教學;必要性;方法
一、差異教學的含義
差異教學就是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為了保證每位學生能獲得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根據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優勢、不足、興趣、風格、偏好以及需要的實際,改變教學速度、難度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一種教學。
差異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它是以學生差異作為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聚焦于多重智力與學生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偏好選擇,它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不是講授“單調重復”或者“空洞無物”的內容;差異教學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它的教學是彈性和多樣性的,只要適合,就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式以及展現自己學識的方式;并且在差異教學時,教學評估是伴隨著教學過程的始終的,就是為了調整教學方法使之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
二、實施差異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得知,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生物的興趣和愛好,對生物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勢必造成“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必然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也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這根本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次,差異教學可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差異教學重視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認知結構、學習興趣、態度及學習方式和教學的相互作用,注重與學生個體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經驗融合在一起,同時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充分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生成性,適應個體差異的需要,將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統一起來.強調用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使之能夠在多元的社會環境里實現自身價值.這正體現了當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三、在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方法
1、教學目標設計差異化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原有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讓學生在考試當中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學生學習的目標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由三個維度來共同組成的,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謂教學目標的差異化就是指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來設置同層次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適合自己的目標層次進行分組,進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比如:教師在講授遺傳規律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A、B、C三類不同的目標。A層學生的目標是準確地掌握遺傳規律的實質,深刻地理解遺傳規律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初步具有判斷和分析的能力;B層學生的學習目標是熟練地掌握并運用遺傳的規律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并且要具有較強的處理遺傳表、圖和文字的能力;C層目標就是更高一級的目標,即探索遺傳規律發揮作用的方式和背景,了解基因工程和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的概況。再如在設置光合作用的教學目標的時候,也可以設置A、B、C三類型的目標。A類目標可以設置為準確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意義,掌握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的特征;B類目標可以設置為分析光合作用與其他的生理作用的聯系,深刻地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以及部分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C層目標可以設置為根據光合作用的原理,研究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和發現的能力,又強化了學生之間合作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內容設計差異化
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生物主要是通過高中生物課本來進行的,所以落實“差異教學”這一方法的基礎,就在于科學、合理地整合課本內容,使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內容以及應當達到的目標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在新內容的教學開展之前,對其進行學習方案的設計,主要包括本階段學習應當達到怎樣的目標、相關知識的回顧與聯想以及按梯度排列的練習題,然后將學習方案分發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要完成的部分,從而有效實現“差異教學”。例如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時,在理論知識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與此相關的知識,再結合動畫展示進行教學,例如“單細胞生物是如何產生后代的?”“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如何產生后代?”“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然后逐漸提高難度,例如,“什么是無性生殖?什么是有性生殖?它們的區別又表現在哪里?”“其生殖多樣性所具有的意義是什么?”通過層次化的問題設置,可以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使每個人都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3、教學形式多樣化
差異化教學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入手,促進不同層學生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構建彈性合作小組呢?其實,彈性合作學習小組實質是一個內部有層級結構、外部能廣泛聯系的規模適中的學習小組。為便于學生交往,一般可這樣建立:同桌兩人為一個互助小組,可輪流擔任小組長或不設,前后兩排為一個研討中組,設一名中組長,前后或左右相鄰的兩個便于交往的中組組成一個管理大組,設一名大組長,這個大組就是一個彈性合作學習小組,簡稱彈性合作小組。各級組長按任務特點擇機發起和適時調控本組內的交流,以及與同級別組長間的交流。互助小組重在補齊基礎,研討中組重在問題探討,管理大組重在解決教學衍生問題。有必要時,大組長可根據學生不同的自身情況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調整本組成員的組合狀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好帶有大量問題的基礎活動內容,并將它按一定的先后順序出示給學生作為活動的線索,此線索應保證通過獨立活動能讓絕大部分學生順利獲得關于絕大部分內容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可能存在一定差異的答案,然后通過互助小組內的信息交流便可自然產生認知矛盾,自動生成極具個別性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查閱、實驗、辯論等活動方式可消除一部分答案差異,不能獲得答案以及不能獲得共同認識的部分實際上已超出了成員的能力范圍,此時轉入研討中組進行共同研究,這樣一方面能發現原小組認識中的共同錯誤,產生新的認知沖突,同時又能提升成員集體的能力,解決一部分原來的難題,之后,再進入大組研討,必要時還可通過大組長間的交流獲得其它大組的適時幫助。通過這一過程可有效縮小學生認知的基礎差異,并最大限度地將問題集中,然后教師根據集中性問題的性質選擇進行講解或針對性提示,但一般也只能讓部分學生立即獲得較準確的認識,最后由這部分學生對組員進行輔導與答疑,帶動更多的學生進步。在同質合作中,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
總之,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有效地實施差異教學,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還需廣大教師結合教學實際認真思考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廷平.建立彈性合作小組 促進課堂合作學習.課程教育研究.2016
[2]周正恩.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差異性教學.新課程導學.2015
[3]曲別拉門.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運用差異教學.美麗中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