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平
摘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汲取祖國傳統文化精華意義重大。由于文言文產生的年代久遠,每一篇作品的寫作風格、表達方式和現代漢語語言語法不同,古人和當代人生活經歷和風俗習慣有很大差異。對一些學生而言,他們會覺得學習文言文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此缺乏興趣,感覺“古文之難,難于上青天”。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本文擬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培養興趣;策略
隨著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全國的普及和推廣,初中語文教材大幅度增加優秀古詩文的比例,達到124篇。《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提高古詩詞的誦讀能力,能夠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背誦優秀篇目,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隋趣。”由此看來,文言文教學需要順應趨勢,要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
一、聯系生活引趣
新課伊始,告訴同學們文言文并不遙遠,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生活里的“方言”中。比如我們當地把螞蟻叫作“蚍蜉螞”,古語有“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現代人稱之為“螞蟻”,我們的方言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混合體。這樣一來,學生一下子有了興趣,聽課聽得更認真了。經過這樣引導,學生開始主動尋找方言中遺留下來的文言文的影子,而且對文言文有了新的認識,興致大增。教學中適時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輔助課堂教學,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堂導入提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緊扣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興趣的關鍵環節。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巧妙地導入,可以將教師和學生的狀態調整到最佳,進而讓學生從非學習狀態快速轉入學習狀態,調動各種感官,讓學生獲得參與感。可根據教材教情學情不同,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設計導語。比如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我讓學生先說說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學生情緒思維一下子調動起來了,紛紛搶答說“巨鹿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然后順勢引入本課的學習,水到渠成,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成語聯趣
成語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在語言運用中逐漸固定下來的、有特殊文化背景和故事情節的短語。作為濃縮傳統文化精華的成語,直到今天仍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其實只要用心品味,就能發現蘊含于其中的文言文知識的影子。例如我在講解《送東陽馬生序》“媵人持湯沃灌”時,讓學生回答“湯”(熱水)的意思,并提問含有“湯”字的成語,學生回答“固若金湯”“揚湯止沸”等。又如“嘗趨百里外”中的“趨”,先找出含“趨”的成語,“趨之如鶩”“趨炎附勢”,然后理解“趨”乃“小步陜跑”之意,順勢將“趨”“行”“走”加以比較,既豐富了課堂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加深了學生對文言文古今異義的理解,一舉兩得。
四、運用多媒體激趣
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形象、直觀的學習氛圍。多媒體教學中文字、圖片、影像、聲音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豪放詞和婉約詞時,播放《一剪梅》和《滿江紅》兩首歌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兩種詞的不同風格,一種壯觀有氣勢,一種清新婉轉,學生聽后印象更深刻。講授蘇軾《水調歌頭》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蘇軾肖像、生平經歷、中秋佳節圖片,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感受品味美景、思念親人之情,同時適時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掌握更透徹,感悟更深刻,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樣,利用多媒體技術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比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貫穿于文言文的教學始終,將瑣碎的知識點細化歸類,既方便了學生掌握知識,又教給了學生自覺歸類、總結的學習方法。此外,也可巧妙地運用影視文藝類節目,如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既滿足了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又培養了學習興趣,產生了化神奇為腐朽的功效,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五、強化誦讀培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文言文學習常見的一種方法,也是最能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方法。課文所選文言文都具有音韻美和節奏感,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采,特別適合誦讀,尤其是古詩詞,不誦讀不能體會其妙處。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例如聽范讀錄音、齊讀、自讀等,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文言文句讀分明,節奏感強,朗讀的語氣、停頓、語調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學時,我輔助以恰當的肢體動作,如延長語調,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抑揚頓挫的朗讀特點和獨有的藝術韻味。久而久之,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更濃厚了。
六、開展活動擴趣
只有讓文言文真正“活”起來,活學活用,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實現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并不斷傳承下去的目的。針對這一要求,我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創造條件開展活動,搭建學習的平臺。學習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對秦王和唐雎兩人對話、動作、神態的展示,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文言文課堂才能成為師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交流平臺,優美而充滿著智慧和才隋的古詩文才能永遠綻放它的璀璨耀眼的光芒。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