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東升
摘要:如何高質量地研發校本作業,提高學生練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該文結合自身的課題研究與成功經驗,從“校長的全程‘主持’”“機制的切實‘激勵’”“教研的互動‘循環’”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提升校本作業研發質量的問題。
關鍵詞:提升;校本作業;研發;質量
21世紀以來,隨著新課標不斷深入,很多學校開始嘗試教育改革,試圖尋找適合校本教育發展的改革方案,其中編寫校本作業就是一項重要舉措。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發校本作業,以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并準確反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狀況,是眾多學校關注的教研課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諸多學校的校本作業研發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要么缺乏針對性,要么缺乏實效性。對此,筆者在主持市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課題“校本作業和學生學習評價研究”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校本作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做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實踐探索,摸索出了一套提升校本作業研發質量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校長的全程“主持”
教科研管理的行家都知道,學校牽頭的教科研課題必須是“一把手工程”,即擔任課題主持人的校長必須做到全程“主持”,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校長只是掛個“主持人”的頭銜,或是在課題開題和結題時“主持”一下,在課題具體實施過程中僅僅當個“甩手掌柜”,那么課題研究勢必出現“兩頭熱中間冷”乃至“虎頭蛇尾”的現象。具體來說,校長的全程“主持”須重點抓好三件事。
搭好“班子” ?作為課題主持人,最主要的任務是搭建課題研究的班子。既然是市級重點課題,那么研究成員就得精挑細選。為此,我們組成了由學校的首席教育專家為課題的首席指導顧問,學校校長書記、市專家型教師作為主持人,英語、數學兩個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作為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班子。成員中既有高校的教科研專家,又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教師和能手型教師,還有剛畢業不久的教學新秀,使研究團隊的人才結構形成“研究——教學”優勢互補的梯隊。
畫好“線路” ?筆者接下來為課題的研究設定好路線圖:從如何做好開題前的準備開始,到查找文獻、形成開題報告、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教研互動、質量的提升、中期報告、分析提升、教研教改周而復始,再到材料的收集匯總、結題等。其中,圍繞“開題報告”的撰寫,如何使研究任務具體化、研究思路清晰化,尤為關鍵。作為課題主持人,筆者在課題申報表的基礎上,帶領和指導課題組成員進一步細化各個子課題的研究任務——解決什么問題(研究內容),期望獲得什么效果或結果(研究目標),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研究階段),要向別人提供什么樣的經驗和成果(研究成果)等,使課題組成員明確各自研究的操作要點與要求。例如,“解決什么問題”要緊扣“校本作業”這個核心概念,并針對教學實踐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如:七年級英語校本作業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八年級英語校本作業低效高耗的問題,九年級英語校本作業缺乏拓展性和層次性的問題,以及各年段英語校本作業與中考考試“考什么、怎么考”不匹配問題等。
當好“頭羊”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科研難題,會出現“過山車”式的時起時落,甚至會不時涌現“望而卻步”的畏難情緒。這時,作為主持人的校長更要當好“頭羊”,想方設法帶領課題組成員“迎難而上”“不斷攀登”:或尋找專家資源,提升大家的思想認識和科研水準;或組織集體攻關,努力突破研究中的瓶頸與難題;或重新優化組合,形成分工合作的最佳組合;或身先士卒,優化和強化互學、互助、互惠、互利氛圍,引領課題研究的逐步深化與不斷拓展。
機制的切實“激勵”
建立“教研學”一體化的校本研修機制,對課題的全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控和激勵,是確保課題研究保質保量完成的重要保障。否則,課題研究過程中勢必出現這樣那樣的“應付”和“拖延”現象。
發展見“機會” ?課題研究是學校發展的一雙翅膀,也是教師從熟能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學者的必由之路。因此,市級重點課題的研究,讓課題組的教師遇到了跨越式發展的好時機。只要加入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就有“三優先”的發展機會,即優先獲得外出學習的機會,優先獲得進入首席教育專家工作室學習的機會,優先獲得主持或參加各級子課題研究的機會。課題組成員優先得到機會,有的分批前往外地名校學習中考雙項細目表的使用與研發,有的則派往市外、省外學習提升。再結合校內課題的研究成果定期組織分享交流,讓課題組全體成員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大禮包”,課題組成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課題進展相當順暢。
教學見“提高” ?借助科研力量,助推校本作業的質量提升。校本作業的質量好壞取決于開發研究過程中遇見的新問題有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首先,我們樹立了“問題就是課題”的校本研究理念,借助科研提升教學質量。充分發揮首席教育專家工作室和課題研究的引領輻射作用,把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加強分工與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分年級、分側重地有序開展行動研究。如,七年級開展了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銜接的區級課題“九年制學校英語中小學銜接的教學融通”,以調控校本作業的對接是否適量、是否有效;八年級開展了校本作業分層研究,重點研究校本作業如何更好地適應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九年級重點組織開展中考雙項細目表的研究,研究調控校本作業如何對焦中考考點,如何體現多樣性以及如何與學生的發展評價相結合等。作為主持人,筆者則及時召開課題組研討會,對每個成員的研修成果進行分類梳理和組織分享。每個教師把成果不斷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校本作業的質量不斷提升,使得教學成績也得到較明顯的提升,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嘗到了甜頭。
科研見“成果” ?課題主持人引領課題組成員樹立科研即論文的理念,將課題往下延伸,鼓勵課題組成員擔任子課題的主持人,承擔延伸課題研究的重任。通過子課題的研究,把許多大課題的問題具體化,挖深研究的細節,分別從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校本作業的分層、校本作業與學生學習評價等方面開展研究。由于課題較小,研究的時間周期更短,成果更快顯現,為形成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或論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現已有《從中小銜接談小學英語教學三注意》《中考復習需傾聽學生的“心聲”》等多篇研究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這些成果的呈現也是對課題組成員的一種鼓勵,更對大課題的研究起著推動作用。此外,借助南京跨域教育集團的“考一考”網上閱卷系統,我們對校本測試與質檢試卷進行大數據分析,使試卷分析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大大提高了試題命題分析的準確性、針對性,有力地提升了試卷及其分析的質量,同時也有效地檢驗了校本作業的研發質量。伴隨著校本作業研發的不斷深入,學校各個年級的教學成績也不斷得到優化。在剛剛結束的初三畢業考中,我校總成績名列全區第一。
教研的互動“循環”
校本作業的研發,必須始終注意克服教改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研究與教學“兩張皮”的現象,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互動循環、相得益彰。
研究與教學必須相融合 ?只有把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介入教學活動中,才能是真的研究。要做研究,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行動研究來解決問題。要解決研究中的難題必須在成員間建立研究平臺,分工合作研究出成果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面對學生調查表分析出來的關于校本作業與學生學習評價出現的問題,課題主持人為成員構建了一個研究平臺,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點滴的成果進行每周一反饋,每月一小結,并把研究產生出來的成果不斷匯編入題庫,使校本作業的題庫越來越新,越來越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由于既分工、又合作,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校本作業幾乎涵蓋了聽力詞匯、句形、完形填空、閱讀、作文等各種題型,基本建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校本作業題庫,為今后三個年段的有效循環提供了樣本,也使本次的研究更加彰顯其應有的價值。
把握雙下向細目表,提升教研互動循環成效 ?開展校本作業的有效性、針對性、層次性和拓展性等的研究,不斷進行雙向互動研究,循環互動,不斷推動解決本課題在開題報告中提出的原校本作業的諸多問題。通過開展題為“如何優化校本作業和建立學習評價體系”的子課題進行研究。首先是確認校本作業與學習評價系統的評價標準,以雙向細目表的兩向:“一向”是反映教材的知識內容的分布;“一向”是反映考生的學習水平,即“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種水平來分析校本作業的命題質量,也根據這六種水平此來制定各分課題研究的綜合評價標準。其次,課題組成員應用相關的理論,把傳統的紙質校本作業與信息化的APP校本作業形式結合起來,采用自主設計與反思進行完善的研究模式,結合每單元的分析報告,即考點分析,分層作業,評價模式、校本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拓展性進行互動調整,通過循環反思與補漏補強,使校本作業及學習評價系統模式化、常規化,形成題庫,再循環取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不斷增強針對性、拓展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做到教學與研究互動循環,形成符合各個層級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寶典。
教研與學習評價互動循環促進研究目標的達成 ?在調查問卷中,8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平常的學習評價及校本作業評價方式多為老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教師要么用等級,要么用糾錯方式進行評價,缺乏針對性及個性化評價,且評價大多停留在紙質上,無法與后續作業及測試形成連貫,也就無法讓學生對自己的學業形成一個較完整連續的評價過程,對自己個人的成長及進退情況也就作用不大。為此,筆者課題組成員借助每天校本作業的學生反饋欄進行分析,并將之作為下次校本作業命題的調整依據。為了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課題組成員創設更加多層次的評價,如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三個層級的評價和APP及“考一考”平臺展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評價內容多元且互動性強,有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尤其在解答校本作業及測試卷中的得與失、難與易、趣味與乏味、多樣性、層次性及拓展性足不足的評價;也有同桌對彼此間的相關評價,小組對個人的評價。這樣多層次級的評價既公正客觀地反映學生掌握校本作業的程度,對學生彼此間也是一種啟迪。這樣的學習評價讓教師在處理校本作業中能不斷去粗取精,不斷提高質量,使學習評價反作用于校本作業的問題,最終使原本的校本作業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總之,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一些學校相繼推出了校本作業的開發與使用。校本作業倡導教師根據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獨立編寫,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少而精的作業,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專家編寫的練習冊和教輔資料。校本作業的研發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有效性,同時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創設良好的條件。高質量地研發校本作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不是短期的任務,也不是個人任務,應該是一個團隊長期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時,校本作業的成熟也離不開時間的檢驗,需要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修正優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