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人體工程應用》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從課程內容、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實訓條件、課程團隊建設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課程建設;融合;校企合作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工作,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特對該課程進行建設改革。
一、課程建設基礎
《人體工程應用》是我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組建一支由2名副教授、2名具有多年工作經歷的講師構成的課程教學團隊,且雙師素質比例100 %,具有碩士學位教師比例50%。專業教師立項課題2項,開發專利2項;多次在各級教學比賽中獲獎,其中國家級2項。本專業有多家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室配有環藝實訓教室,圖文實訓室并配備齊全,能夠滿足校內理實一體教學需要。本課程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和行業背景優勢,發揮“校企一體”的特色辦學資源的作用,由國內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和本專業骨干教師一同研究制定課程方案,并由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在真實的設計生產一線開展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生產項目與學習項目相互轉化的設計教學。
但是本課程也存在明顯的劣勢;信息化教學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該課程團隊雖然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課程資源,但還沒有運用到網絡平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度不高,實踐教學改革力度不夠。
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技能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缺少行業一線的工作經驗。
二、課程建設內容
1、深化校企合作,優化課程內容的建設。
通過調研和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企業崗位任職要求和企業工作流程,把握設計崗位能力需求,確保學生實習內容與企業的需求一致。對《人體工程應用》課程的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優化校企合作真實案例2個,引入企業的設計項目1個。課程內容中融入行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以及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
課程內容對接崗位工作內容,面對室內設計師、展示設計師、家具設計師,改革課程中的項目內容人體工程與家居設計、人體工程與公共室內設計、人體工程與公共環境設計、人體工程與家具設計四大部分與實際的工作項目基本一致。通過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內容的開發,提高學生的自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深化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適應環藝發展新形勢,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考慮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行業企業合作,利用學院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優質教學資源,構建《人體工程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充實制作課程多樣化素材,如多媒體視頻、動畫、虛擬仿真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開展在線交流、輔導答疑,實現隨時隨地課堂教學。促進資源共享,吸引社會企業人員盡心學習,深化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3、改變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教學“金”質量。
改革教學模式,采取有明確針對性的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翻轉課堂、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依托將建成的網絡平臺進行教與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模式的重要改革組成。評價過程要將作品與創作過程相結合、校內教師與行業技術專家、設計大師相結合、創新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綜合評價依據項目制作、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現場答辯、技能比賽等多種手段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進行評價,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培養。
4、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提高設備利用率。
依托校內實訓室(圖文實訓和環藝實訓室)等教學場地,繼續對專業設計機房等進行投資建設,要求配備齊全,能夠滿足理實一體教學需要,增加1個模型制作室。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繼續和華國建筑裝飾公司、東立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大中小型建筑裝飾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這些生產基地非常適合學生實習、實訓,有足夠實習實訓環境與條件,為學生基本技能培養創設靈活性、開放性的良好條件,為課程提供頂崗實習考察學習條件,使課程實訓開出率與設備利用率均較高。
5、全面提高課程團隊水平,增加團隊特色的科研。
綜合提高團隊水平。通過院校培訓、企業進修、企業掛職等培養途徑,使課程團隊成員不斷提升其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能力,與相關企業合作進行橫向課題研究,開展多方位、多角度的社會技術服務。促進教、產、學、研與技術服務相結合,增加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聘請多名行業設計專家參與課程建設。通過多重獎勵方法鼓勵課程團隊進行課程教學研究,發表高水平專業論文及設計作品;積極參與科研項目。
三、機遇與挑戰
隨著建筑行業和公共事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室內外裝飾、家具陳設、展示設計業務需求量增加,從業人員缺口很大。加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趨勢,與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特別急需“技術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社會需求為本課程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人體工程應用》課程建設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適應人才就業市場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袁洪志.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與運行實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楊廣榮,對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10)
[3]關興華,孟玲玲.高職院校藝術類課程中設計素描的教學方法與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4(5)
[4]丁才成,陳炳和.高職院校課程質量診斷與改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7(8)
作者簡介:
常璐(1982-),女,河北唐山人,碩士,主研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郵寄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世紀龍庭B區408-2-502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