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宗 岳楓
摘 要: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踐行低碳節能、綠色循環刻不容緩[1]。對此,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組建了“天商環保循環小分隊”,以實際行動投身創建美麗中國戰略實施,開展以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城市文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打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持久戰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關鍵詞:低碳節能;綠色循環;生態文明
為提高公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行動能力,提高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能力,以實際行動投身創建美麗中國戰略實施,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環保循環小分隊”利用暑期,針對天津市的生態環境開展以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城市文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打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持久戰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呼吁大眾從自我做起,踐行垃圾分類、低碳出行、循環利用、綠色生活的生態環保理念。
一、活動可行性分析
新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8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對于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支持,具有制度的可行性;團隊成員在實施調研前,認真學習國家相關政策,做了充分的資料收集,認真探討了調研思路,具有組織可行性;調研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水西公園和天津自然博物館,出行方便,具有可行性;實踐團隊利用暑假期間開展活動,有充裕的時間發放調查問卷,匯總整理材料,具有時間的可行性。
二、活動內容及活動過程
(一)調研考察篇
[中新生態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全面貫徹循環經濟理念,推進清潔生產,優化能源結構,大力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利用,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高效循環。團隊第一站對生態城展開實地調研活動。
生態城著力打造“無廢城市”建設特例區[2],與藍天融為一體的風力發電設備,和園區景色相得益彰的太陽能發電板,無一不體現著環保循環的經濟理念。廢物處理體系以“源頭削減、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綜合處理”為原則,通過使用垃圾智能分類回收平臺,鼓勵居民線上線下進行垃圾分類。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以”家園”為總主題,講述一個從遠古到當代、從世界到天津的”家園”故事。在生態展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所出臺的一系列國家戰略方針政策彰顯著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治理態度;天津市發布的《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規定方案》以及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表明了政府的信心和決心;垃圾分類處理的生活常識介紹讓參觀人員獲益匪淺。
(二)數據分析篇
緊跟“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浪潮,實現資源環保節約,本次實踐活動的基層調查項目采取網上問卷形式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天津市部分居民對于綠色循環的了解程度和所持態度。(https://www.wenjuan.com)
(1)性別、年齡結構、所受教育程度
本次調查參與群體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年齡主要集中在20-30歲之間、部分在30-50之間,青年與中年偏多,說明日常垃圾分類處理和綠色環保意識較強的集中于大學生群體和家庭女主人。垃圾分類及環保循環意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角色影響較大。
(2)關于日常踐行環保節能情況的調查
9.27%的調查對象表示基本不用一次性餐具;20.00%的調查對象表示會重復使用生活用水;45.85%的調查對象在處理廢舊物品時只是簡單檢查后直接扔掉;16.59%的調查對象在購物時會經常自帶帆布袋。數據表明:受訪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節能意識薄弱。具體表現在:經常使用不可再生或高度難降解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用品,缺乏循環利用生活資源的積極性。而這些行為都會對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以及加速能源枯竭等惡態勢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提升居民的綠色節能意識迫在眉睫。
(3)關于對日漸推廣的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程度和踐行情況調查
統計數據顯示,在各地區紛紛執行垃圾分類處理的今天,僅有4.39%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對垃圾分類知識非常了解;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嚴格踐行的只有12.20%。在對垃圾種類分類的投票中“可回收垃圾”的得票率最高,說明大家對垃圾類型的分類辨別知識有待提高。與此同時,20.49%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居住的小區已經實施了垃圾分類處理;半數的調查對象對自己小區的垃圾處理表示不滿。由此我們得知:想讓高效率、高普及度的垃圾分類成為現實還有一段路要走。各地區、各部門應加強宣傳、進一步向居民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努力做到家喻戶曉、廣泛參與。
(4)關于綠色環保、節能循環理念態度的調查
令人欣慰的是,絕大多數(77.07%)受訪群眾表示垃圾分類很有實施的必要;過半數(56.10%)受訪群眾表示在了解垃圾分類后會自覺踐行;65.37%的受訪群眾表示會欣然前往社區舉辦的以資源回收可再生為主題的宣講會。這意味著大家并非不具備環境和資源的危機感,只是缺乏與之相關的知識來指導生活實踐。對此,提高對群眾綠色環保知識的普及度、加強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顯得更加刻不容緩。
(三)宣傳實踐篇:
團隊通過投稿濱海時報、大學生網報,以及在學校公眾號和學院公眾號撰寫推文向廣大群眾介紹了本次暑期實踐的調研情況,并以此為背景進行宣傳,呼吁廣大群眾 “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以期引起群眾共鳴。
同時,團隊成員也付諸行動前往具有生態、大綠、自然、低碳、精致設計理念的水西公園開展實踐,團隊以綠色出行方式,低碳騎車前往。在公園湖邊發現有很多隨手丟棄的垃圾。團隊成員紛紛盡綿薄之力撿起隨意丟棄的垃圾,希望通過行動引起到身邊人的關注,共同努力保護生態環境。
三、結語
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進一步了解了生態環境改善機制,踐行了低碳節能、綠色循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宣傳了綠色環保的理念。雖然本次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對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的踐行與宣揚,天商環保循環小分隊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何為.推動天津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N].中國環境報,2019-04-05(003).
[2]白遠洋,郭志達,李金宇.建設“無廢城市”路徑選擇與推進策略[J].環境保護科學,2019,45(04):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