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霓
摘 要:目前,我國文化教育形式多樣化發展,社區教育已經成為學習轉型的一個關鍵點,面對經濟發展與國家政策支持,開展社區音樂教育是必然可行的。下面文章就對社區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社區音樂;音樂教育;教育現狀;社區教育
引言
社區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強健參與者的體魄,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積極宣傳一些正面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得大眾能夠在業余生活休閑娛樂一下。同時,也會提供一些良好的穩定的經濟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才會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1 高校在社區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分析
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要求教育機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盡可能對大眾開放教育機會;將教育機會延伸到社區,并融入社區事務與問題中;廣泛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詳細講述其實際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其一,高校可以使社區音樂教育的辦學觸角得到延展。在積極參與社區音樂教育平臺的過程中,高校與政府、企業、社團之間的合作機制會得到構建,在這樣的平臺上,會使社區音樂教育接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專業師資、專業理念等,由此使得社區音樂教育能夠明確實際的教育方向,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使得實際辦學呈現出延展性的特點。其二,高校可以使社區音樂教育的辦學空間得到延展。高校與社區音樂教育之間建立共享共贏機制,各個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不斷融入實際社區音樂教育中去,此時借助社區音樂教育網絡系統,使培訓課程的針對性得以提升,并且在合作格局中,社區音樂教育的專業得到調整,實際的辦學空間得以延展[1]。其三,借助高校,可以使社區音樂教育的科研層次得到提升。比如實現電大與社區音樂教育共享機制的構建,現代化信息技術成為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媒介,社區音樂教育機構會在這樣的媒介中找到解決自身教育問題的路徑,繼而確定實際教育教學研究的方向,使得實際的重點課題得以構建,實現社區音樂教育方面理論和科研體系的構建,為未來社區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理想的環境。
2 社區音樂教育存在問題
社區音樂教育屬于普惠性公共教育服務,因缺乏相關法規政策的支撐,多元化教育和產教融合難以形成,投入不足制約著社區音樂教育課程建設。單一的以政府為主體的供給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造成社區音樂教育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教育質量和效率低下。由于優惠政策、資源整合沒能與社區音樂教育保持同步配套,政策體系的松散引發社區音樂教育資源開放不足、工作人員流失、居民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連鎖問題,傳統的社區音樂教育課程往往比較固定、缺少新意,不僅減弱了社區居民的學習興趣,也使社區音樂教育的課程內容嚴重滯后。特別是在“互聯網+”的興起帶動數字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區音樂教育課程建設與數字化的跨界、滲透、提升和融合路徑不多,普遍存在社區課程同質化、文化內涵發掘不夠、地域特色不鮮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從整體上阻礙著社區音樂教育與科技的融合創新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發展水平與社區發展、居民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3 社區音樂教育的有效對策
3.1推進社區音樂建設
首先要加強社區音樂管理。要推動社區音樂活動向著多樣化發展必須以資金投入為依托。音樂設施相對滯后、場地受限、音樂內容較為單一等問題通常與社區資金的短缺有關。相關部門要重視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從資金到管理上都加大投入,還可與當地的事業單位或者相關企業聯系,對社區音樂文化進行扶持。其次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社區資源。社會音樂文化建設可借助社區附近的中小學或者高等院校的資源來進行,因為學校通常有較為專業的音樂硬件設施配置。而對于開展社區音樂所必須的指導人才,可通過社區志愿者或于院校合作等形式實現。最后要充分利用當地音樂資源。社區音樂有著較強的實踐性,需要多將當地音樂特色融入其中。如可多呈現地方音樂或者是戲劇,聘請專業教師等人才對居民喜愛的音樂加以指導,從而有效地傳承、發揚地方音樂文化。
3.2構建社區音樂工程多元化模式,豐富教育內容
這種模式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兩頭教育。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構建社區音樂工程多元化模式,成立社區藝術團(組建社區合唱團、社區舞蹈團、曲藝社等)等等。定位應該是高大上引領,平民化落地。要保證住師資的專業性,聘請有相應資質的人員擔任專業教師,要跟人家簽聘任合同,依托社區居委會招生,每年都要組織比賽,在各個社區層層淘汰,最后選出精華作品錄制大型社區節目,擴大社會影響力。
3.3社區音樂教育融入社區治理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廣泛開展城鄉社區音樂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行動目標,這意味著社區音樂教育發展與創新必然要與社會治理相融合。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工程,其關鍵在于具有現代公民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居民群體,良好的社區音樂教育能夠加強社區建設,培育優秀群體,從而推動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3.4善用科技引領社區課程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與互聯,能協助教育突破時空限制,這為終身教育的實踐創造了優越條件。社區音樂教育課程是“互聯網+”背景下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中介和載體,課程建設要貼近社區居民的溝通方式、認知能力和社情民意,挖掘社區特色,因地制宜,充分運用微語言,構建新時代群眾性話語體系,注重碎片化學習場景打造,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實時共享的優勢,從整體上提升社區音樂教育的課程品質,推動社區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深入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本身具備開放性與廣泛性等特征,能夠契合不同居民相應的需求,從而有效地拓展社區活動的開展范圍。另外,推進社區音樂教育還可有效地提升社區文化品位,能夠推動我國城鄉建設發展下文化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唐克,侯嘉茵.社區教育政策執行多元主體利益博弈及其均衡調整[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