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教學也迎來了新挑戰。在這一形勢下,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并巧妙設置各個教學環節,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因此,本文筆者對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掌握學情;巧設問題;多元評價
數學知識是學生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問題的重要來源。初中階段,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發展完全,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常常產生思維的偏差,長此以往,對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此外,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唯一的教學任務,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思維得不到開發,這與素質教育觀嚴重不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轉變教育理念,并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不僅踐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全面掌握學情,充分有效備課
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也是掌握學生原有水平的主要途徑。但目前在備課環節,由于教師只是將“備教材”作為唯一的備課任務,而忽視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造成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相脫節。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并結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可接受范圍內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筆者在進行“平方根”備課時,由于學生對數字的聯系具有一定的把握,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理解起來是較為容易的。為了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含義,并能正確區分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運用啟發式教學,以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作為教學導入,讓學生能夠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構建新知識。這一方式不僅貼近學生的認知發展,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還能夠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最后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進行分層訓練,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二、巧設課堂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由于初中生處于思維發展的高峰期,而問題恰恰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力依據,但目前教師常常以灌輸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激活,新知得不到領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設課堂問題,使學生隨著問題的展開進行不斷探索,并通過這一探索過程體會知識的由來,從而對知識達到靈活的掌握。
筆者在進行“相交線”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和性質,首先以問題作為教學導入,提出:“兩條線可以構成幾個小于度的角?”學生按照已有知識經驗在本上畫出了兩條直線,并發現了存在四個小于度的角。再次提出問題:“這些角隨著相交直線的位置變化有何變化?”學生回答:“一個角變大,旁邊的角就會變小,而相對的角大小一致。”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因此,課堂問題不僅能夠使學生結合原有知識獲得問題的答案,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從而體會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作為一種激勵機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樹立學生自信心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動力。但目前教師只是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造成學優生的自信心越來越高,學困生的自信心越來越低,這與公平教育的理念嚴重不符。因此,教師應轉變這一理念,看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進行多元評價。這樣不僅能夠使每個學生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還能夠幫助每一個學生不斷改變學習態度,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筆者在進行“平行線的性質”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平行線性質的靈活掌握,首先把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其分組,隨之揭示探究主題:“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內旁內角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于是,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在討論后,請小組代表總結探究的結果。在此過程中,筆者對學生的優點及時進行表揚,對不足之處委婉的指出,并及時的將其解決。同時,小組之間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此外,學生對自我的表現進行及時反思,并發現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這樣不僅促使學生積極的融入學習活動中,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并針對性將其完善,從而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活動的展開不僅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以實現思維的不斷發展。而有效教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研究者,應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教學方法的運用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實現全面有效的備課。并且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也應設計循序漸進的課堂問題,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在評價環節,教師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的附屬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得到同一程度的提高,從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梁元鵬.優化課堂,激發學習——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策略[J].新課程,2018(32):219-219.
[2]劉雅娟.淺析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好家長,2018(81):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