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月
摘? 要:初中班級的管理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組成,在傳統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初中班級管理通常以的監督管理為主。學生在這樣的管理方式影響中,使得班級學習氣氛壓抑。因此,建立關心型的師生關系讓教師用心去關注學生,使學生可以感受到關愛的同時也能更尊重教師。
關鍵詞:班級管理;關心型;初中階段
引言:
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是推進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然而現實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師生間關系冷漠、緊張,部分學生不能得到個性發展。要改變以往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轉變師生間的相處模式,關心型的師生關系理念可以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使教師更好完成教學工作任務。
一、初中班級師生關系的問題現狀
現今的初中生有非常好的物質條件基礎,然而在思維上還不夠成熟,對待教師的付出只接受正面的溝通,對于教師的教導有所敵意,并不能真心接受與理解。由于初中生自主的學習能力不足,需要有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習[1]。
在初中班級的管理活動中,多數教師對于學生更注重考試成績,在學生的身心與個性潛能方面重視不足。教師與學生間缺乏深層的了解與關心。初中生因與教師間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學生經常感受不到老師的關心,覺得無法融入集體,教師只關心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教師要采取智慧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關心,而這種關心不僅是對待優等生尤其差生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
個性化的教育應該關注到個體學生的差異,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教師的寬容發揮學生長處。營造充滿愛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天性釋放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回應教師的關愛溝通。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可以影響更多的學生真正敞開心扉,教師和學生間才可真誠溝通,更利于學生的學習與個人發展。
二、關心型理論
諾丁斯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被他人的關心,被關心與關心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缺失這樣的關心,就不算完整的生活。不同的階段人們都需要被他人的關心與認同,關心是教育的成功基礎。談到關心型,首先要思考關心是從何而來,為什么要關心。關心是指放在心中的愛和重視,關心也是人心底中最渴望的感覺。教師應當學生培養成會關心的人,讓學生能學習到關心,體會到關心的活動。學生如果對教師給予的關心能及時反應時,教師也應該對于學生的行為表現來評價與鼓勵。班級管理中教師改善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要足夠尊重的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真正的關心學生,對教學工作任務中起到重要的推進。
三、關心型師生關系建立
(一)熱愛工作崗位,鼓勵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初中班級的教師和學生是活動中的主要組成,首先作為教師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鼓勵他們,信任他們。諾丁斯認為只要教師和學生可以建立起信任,雙方承認和理解為基礎,進而建立起這種關心型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真正關心學生的需求,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給予不同的反饋。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是真心關注到自己。
(二)經常與學生交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
在諾丁斯的關心理論中最重要的是要構建師生間的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人際溝通關系。在關心型關系中,讓被關心者感受到來自于他人的關心反應。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教育者,也是關心者的存在。在建立關心型關系的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去和學生交流分享與鼓勵他們,對于學生的想法要及時回應[2]。
在傳統教師是嚴肅刻板的形象,這樣會有學生容易產生抵觸與逃避的心理。教育中對話也是建立關心關系的一部分,人們可以自由表達內心中真實的想法,達成共鳴。關心型班級管理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溝通是平等的關系,學生可以通過與教師的溝通學習到更多的處事態度。基于教師與學生關心的對話基礎上,深挖學生內心真實的需求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發生的問題。讓學生學會關心與分享的溝通技能。
(三)發自內心地真誠關心
教師在關心學生時不可有功利的目的,應該是體會關心而帶來的精神反饋。如果因為功利去關心學生,在長期接觸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并非真心地關心,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圈,讓家人與朋友也感受到來自學生自己的關心。
初中班級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得到被人的認同與贊美,關心型的關系中教師與學生都要得到相互的反饋信息。教師不應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避免為了激勵學生而用語言否定學生的努力。這樣會使得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產生惡性的影響。初中教師對自己的學生認可前,要充分理解學生,培養學生會關心他人與感恩別人的付出。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可以互相影響,構建更加和諧的班級氛圍。
四、結束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路上的基礎,教師需要在教學工作中營造給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教師關心學生,真正地去幫助學生成長。教師將關心形成一種教育品格,通過相互性的關心型溝通,幫助學生的全方面發展,進而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去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劉璨,田福.初中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
[2]張華然,魏建泉.班級中“關心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1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