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
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的不斷改革,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學習并探索生活化教學的優化策略,將教材內容與初中生的生活實際互相結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他們創設豐富的、生動歡快的情境,逐漸降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陌生程度,幫助學生迅速接受、理解當堂課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切身體會并掌握在生活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筆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
目前,仍有大部分教師采取死板專制的教學模式,教學情境缺少生活趣味,導致整個課堂上缺乏生機,這種平淡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關注,逐漸磨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阻礙了初中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在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富有趣味的、貼近日常的情境,引起學生的關注,逐漸降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陌生程度,逐步增強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設計饒有趣味的生活化導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饒有趣味的導入能夠引起學生對新授知識的好奇和關注,有利于推動學生以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這也是一節課中最不可忽視的首要任務。因此,為了更好地抓住學生的心,教師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精心設計富有生活趣味的導入,將熟悉的人或事例自然而然地嵌入到課堂中來,通過學生熟悉的語言來調動他們的熱情,可以適當地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結合以往的經歷對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尋找到答案,邁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一步。
例如,教師在講到“關心國家發展”這節課時,首先,可以結合本年代的政治格局和時代特點來設計饒有趣味的導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關于7000米級海試航、天宮二號以及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等相關圖片,力求給學生的視覺帶來一定的刺激,從而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關注。其次,要求學生結合圖片和以往的經歷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使學生找到對國家的關注,逐漸增加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最后,通過生動的、貼近現實的圖片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國家的騰飛,讓學生在今后更加自覺地關注國家的發展。
二、創設貼近現實的生活化情境,豐富體驗促進學生的思考
教師應該致力于將以往沉悶、僵硬的課堂教學氛圍轉變為一種靈活、歡快的整體氛圍,除了對教材知識的學習之外,還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去經歷這種貼近生活的場景,來增強他們的內心體驗,同時還有利于學生體會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快樂所在,使學生逐漸樂學、愛學。為此,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創設貼近現實的、活靈活現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其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思考。
例如,教師在講到“法不可違”這節課時,首先,可以讓表演小組在課前排練一個簡短精煉的情景劇——《凋零的花季》。其次,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將這個短劇表演出來,組織其他學生觀看,然后請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師通過增加表演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感受情景劇中的校園欺凌和暴力,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深切的感觸,使學生從鮮明的情景短劇中真切地感受到違法行為給個人、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和理解。
三、應用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在生活化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教師“牽著走”的被動者,而是根據以往的生活經歷對新授知識進行自主構建的主動者。因而,教師應該積極地應用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主題體驗和感受的關注,讓學生逐漸擺脫以往被動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自己動起來、學起來,給學生營造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機會,使學生依據自己的需求,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獲取相應的知識。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例如,教師在講到“善用法律”這節課時,首先,從貼近學生日常的學校生活出發,向學生呈現具體的案例:某個初中生王五被鄰班同學打傷,他心中不平找人打擊報復,結果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其次,引導學生對這個案例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漸知曉王五維權的手段不對,他以暴制暴沒有運用正確的法律來維護自己。最后,教師給予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從具體的案例中獲取善用法律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樹立正確運用法律的態度。
綜上所述,教師要嚴格地遵循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充分地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出發,為學生創設優良的、熟悉的學習情境,逐步激發學生本身的學習熱情,便于學生調動以往的經驗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建構,使其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獲取當堂課的要點知識,培養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利用身邊的事例來啟發學生,使其真正地領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精髓。
參考文獻:
[1]李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12-113.
[2]莫以麗.淺析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廣西大新縣某中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9(3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