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敏
摘要:教育活動與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其理論性過強,導致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道德與法治課程情境體驗式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是立足課堂、鏈接生活、體驗生活的有效載體,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校內、校外的各種生活相互融合,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把教育向生活延伸。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生活化
一、情境體驗式活動問題的提出
學生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重視課程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學生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的情境體驗式活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從日常的研訓活動中不難發現,我們的情境體驗式活動還存在很多問題。
1.活動設計上不夠實際
部分教師對教材生搬硬套,各種活動內容都是教材中現成的案例和活動題目,沒有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設計,以至于很多時候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活動開展的效果不理想。
2.活動實施上不夠靈活
部分教師在活動中布置得多,全程參與指導得少。有時候上公開課,教師活動設計的規規整整,但是在體驗上卻沒有與學生互動共生,沒有觸碰學生心靈的火花,上課就像完成任務一樣,導致活動過程過于匆忙。
二、情境體驗式活動的實踐操作
1.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活動的設計
首先,教師要找準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活動的著力點進行重新設計,解決延伸活動不實際的問題。
(1)圍繞目標,突出主題,做好情境體驗式教學活動。
設計情境體驗式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一線教育教學服務的。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延伸教育教學活動主題,既可以從參考的教材中預留的空間來自主選擇活動,又可以通過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來組織活動,還可以發揮創意,自主選擇有利于教育教學的各種題目和課題。
例如,筆者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了“勤儉持家有妙招”情境體驗式活動的活動主題,設計了“價格的變化”“如何勤儉持家”和“我當一次家”三項活動內容,前兩項是在課堂上完成的,真實的將商品放到教室,擺放貨架,讓學生現場購買、現場報價。用班級內流通的貨幣進行實際操作,真正讓學生當了一次家。在課堂上,學生感受到花錢真容易,但是真正把錢用到刀刃上還需要精打細算。情境生活的延伸,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把學到的勤儉持家的妙招用到生活實踐中,深入生活。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學生初步了解了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主要因素,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如何操作才會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也知道了父母平時是怎樣勤儉持家的,懂得了持家有道的道理,為周末的“當一次家”活動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在周末開展的活動中,讓廣大學生深切體會到了當家的不容易,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有效落實了“通過當一次家實踐活動,懂得勤儉持家是一門學問,要學會勤儉節約”這一教學目標。
(2)確定主旨,明確內容,凸顯情境體驗式活動的主題。
教師在準確定位情境體驗式活動主題之后,就要緊扣活動主題來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場景及需要呈現的內容。例如,教師既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知識節點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從日常行為呈現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進,還可以針對課堂中出現有爭論的地方由學生直接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教學內容與活動主題相匹配。
現在的孩子從小受家人的寵愛,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動手能力不強,現實生活中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更不要說主動幫父母做家務了。教師針對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根據21天習慣法則,以課程教案為依據,結合班級實際設計了主題為“感恩行動統計圖”的表格式情境體驗式活動,其身體包含兩個活動:(1)先把家長和學生一起請到教室,模擬回到家的情形,再引入一些學生自身感人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父母的偉大,最終升華到用行動去感恩父母;(2)讓學生每天回到家中主動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必須堅持21天,讓學生以畫統計圖的形式,督促、檢驗自己的行為。學生只要是幫助父母做完了某件家務,就可以在圖中用水彩筆涂滿一格,做的家務越多,條形統計圖就越高。相信在情境體驗式活動下,能更好地鼓勵與激勵學生為父母分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一旦完成21天的重復練習,學生就完全有可能養成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的好習慣。
當然,并不是說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都必須安排相應的情境體驗式活動,教師要根據一線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自身需求,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設計,精心指導學生開展自我完善,助推道德與法治課程順利地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讓教育教學活動自然地融入到現實生活中。
2.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活動的實施
情境體驗式活動是教師為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而延伸出來的,讓學生通過真實的、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去感悟事情發展的過程,思考如何正確對待,進而思考如何去引導身邊的人去正確地辨析。上述思考不是簡單的開展一兩項活動就能解決的。因此,情境體驗式活動的實施,應當最大限度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1)注意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
開展情境體驗式活動要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學生人人都能參與,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從讓學生參與,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生主動想參與的轉變。通過活動能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提升能力,樹立自信。
(2)選擇共性問題突出活動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
情境體驗式活動只是日常教學中的一部分。正常來說,要開展情境體驗式活動,教師要做好調查研究,做好課程設計,及時觀察和總結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集中講評和指導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個別交流個性問題。教師的課程設計只是為學生展示自我搭建了一個舞臺,明確活動規則,至于學生怎么做,做的成果如何,這就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了。
例如,開展“不良現象整改的清單”的情境體驗式活動,體驗活動的重點不在于整改,而在于讓學生知道如何整改。在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種真實做法后,筆者讓班主任幫忙,單獨抽出一組學生對其進行中期指導,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小崗位服務活動”。針對學生提出的整改意見及班級工作的實際需要,設置了不同的班務管理員,如文明監督員、衛生管理員等,讓每名學生在班級中都找到屬于自己的崗位,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生活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班集體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更加美好。
基金項目: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建構道德與法治學科情境體驗式學講課堂的實踐研究(GH-13-18-L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