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傳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說,記載著人間百態。其中,出現在中唐時期的愛情類傳奇尤為感人。蔣防的《霍小玉傳》講述了世族子弟與妓女的戀愛,其悲劇結局令人唏噓不已。通過對文中兩處環境描寫的分析可得,霍小玉與李益的愛情必然是悲劇。
關鍵詞:唐傳奇;霍小玉傳;悲劇;景物描寫
宋代洪邁曾經將唐傳奇與唐詩并稱,可見唐傳奇在唐代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唐傳奇“好為文辭”,篇章較《世說新語》明顯變長,文詞華美,敘述情節婉轉曲折,結構首尾呼應,在題材的選擇上傾向于“凄婉欲絕”的“小小情事”。可以說,唐傳奇之中的細節和人物性格,已經為其添置了血肉,使之成為真正的小說。而這些真正的小說之中,又以愛情小說的成就最高。
唐傳奇的愛情小說,大都描寫了人們對于愛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情節曲折動人,人物豐富飽滿,講述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結局大多不盡人意,讀來令人唏噓不已。我認為,愛情小說中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霍小玉傳》。小玉最終含恨而死,而李益,也因內心的愧疚而再也得不到幸福。有人說,是李益軟弱卑瑣,忘恩負義,也有人說,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迫使李益如此選擇,不管如何,他們之間悲慘的結局早已是定局,或許有人感概于他們初見之余以及廝守兩年的幸福甜蜜,但是作者的伏筆中,兩人的悲劇早有影射,從文中僅有的兩處自然環境描寫就可以看出。
在李益與小玉的初見之處,文中有一段環境描寫。“庭間有四櫻桃樹;西北懸一鸚鵡籠,見生入來,即語曰:‘有人入來,即下簾者! ’”此處李益被鳥給嚇住了,十一娘走下臺階請他,他才緩過神來。李益此處還未見到小玉,先見到小玉家庭院中的環境,未見其人先觀其景。這四棵櫻桃樹和一只聰明伶俐的鸚鵡一方面可見出小玉的聰穎,另一方面,櫻桃樹在古代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代表著有活力的女孩子,鮮活的愛情,充滿了幸福和甜蜜的意味。鸚鵡在古代也是愛情的象征,唐代詩人寒山在他的《寒山詩集》都多次提到鸚鵡。這些事物表達了小玉對于真正的愛情的憧憬和追求,也可以代表他們兩人心心相印的愛情。但是,櫻桃樹在古人的庭院中并不常見,因為櫻桃樹壽命不太長,一季之后便凋謝殆盡,生命的璀璨只在短時間內綻放,這也正暗合了兩年后,兩人的幸福生活便結束了,小玉的愛情,就如櫻桃樹的花季一般,轉瞬即逝。鸚鵡雖然也代表著愛情,但是正是因為其濃厚的文人氣,更加襯托出其主人之后的悲慘。《霍小玉傳》作者蔣防可能受盛唐詩人寒山的影響,而選擇采用鸚鵡這個意向,著名的《城中峨眉女》中描寫“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花前逗弄鸚鵡,月下彈奏琵琶,歌聲三日不絕,短舞萬人爭看,這不正是小玉遇到李益之前的生活嗎?但是也正像峨眉女的結局一樣,“未必常如此,芙蓉不耐寒”,這樣的情景是不會長久的,芙蓉再美也耐不住寒冬的摧殘,美人再多情也抵不過被拋棄的悲慘命運。作者此處用櫻桃樹和鸚鵡這兩個意向,再加上李益剛進庭院被鸚鵡嚇到的反應,為后文小玉的愛情破滅心碎而死和李益的疑神疑鬼終身不幸做出了暗示,兩人愛情故事的悲劇早已注定。
第二處作者一筆帶過的自然環境描寫,是在后一年春天,李益因為書判拔萃登科,被授予官職之后,飛黃騰達,將要去上任,設宴款待長安的親戚。“時春物尚餘,夏景初麗”,短短八個字,鏗鏘有力。春天的景色還未消凈,夏天的景色初放光彩。春天,是愛情的季節,美妙絕倫,“日夜相從”的生活總是讓人回味無窮,但到那時,則已經快消退了,但還沒有完全消退,茍延殘喘。夏天,是出世的季節,嶄露頭角,大有作為,李益出身于清高顯貴的門第家族,小玉的身世與他格格不入,即使兩人真心相愛,但是在李益家族利益面前,兩人的愛情似乎成為了一個笑話,加之李益有著仕人軟弱卑瑣的通病,他們即使愛得再深,他們春天般的愛情也將會像季節更替一樣,終究要逝去。夏天的景色已經初放光彩,春天景色完全消退的這一天還會遠嗎?
小玉的愛情,最終還是凋謝了。小玉的癡情,最終還是被辜負了。小玉為愛而死,含恨而終,世人永遠記得這個癡情而又決絕的女子。《霍小玉傳》圍繞霍小玉的正面描寫展開,但是側面烘托的手法也用得極其成功,僅從其自然環境描寫就可以點出小玉的氣質,豐富李益的性格,暗示悲劇的必然,妙也。
參考文獻
[1]顧婷婷.試析《霍小玉傳》的悲劇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9):62-63.
[2]郭金艷.試論《霍小玉傳》的悲劇根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6(02):54-56.
[3]胡玉蘭.論霍小玉形象塑造的藝術特征[J].黑河學刊,2012(10):39-40.
[4]閆振華.《霍小玉傳》之人物意象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1(09):42-43.
[5]劉歡萍.古典詩詞中的鸚鵡意象及其文化內蘊探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01):60-63.
[6]王莉莉.悲情女子霍小玉——淺析霍小玉的悲劇形象[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01):40-42.
[7]虎維堯.《霍小玉傳》的文化意蘊[J].固原師專學報,2004(05):55-58.
作者簡介:
孔藝霖,女,1997年10月生,漢族,江蘇江陰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