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鳳玲
摘 要: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課堂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自主;探索;實際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1]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這一目標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數學的應用能力正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要加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聯系實際講解數學知識。恩格斯說:“數學是從人的需要產生的,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規律。”小學數學與學習、生活、生產實際具有廣泛的直接的聯系,只有千方百計聯系實際講解數學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概念,這是聯系實際講解數學知識的有效方法。如,在講小數的初步時,就是從引導學生認識商店里最普通常見的貨物價格開始的;在講計算長方形的表面積時,要求每個學生課前準備一個空牙膏盒;在講計算圓錐體積時,事先布置學生在家里做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等。注重聯系實際講解數學知識,學生興趣濃,勁頭足,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強,課堂氣氛活躍,能很快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由于所學的知識是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的,也為他們應用到這些知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注重應用所學知識解答應用題。運用所學知識去解答應用題,這是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安排,認真引導學生解答課本中的應用題。另一方面,要緊扣教材,在充分估計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結合數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簡單問題。[2]主要是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事例、數據以及報紙雜志中公布的有關數據等,自編或仿編一些應用題加以解答。如,計算近五年來我國鋼鐵、原煤、石油、糧食產量增長情況;計算學校與家庭的有關收支,如學校少先隊各中隊員愛心捐款數與總款數的百分比,師生植樹的棵樹及成活率;估計水產場魚池養的鮮魚產量及產值;計算附近蔬菜基地作物的總產量、畝產量等。這樣多方引導,廣開視野,學生不僅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長了應用數學知識的才干,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實際鍛煉。
注重實地測量與計算。通過學生實地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力,計算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促進眼、手、腦并用,有利于鞏固、發展和加深所學的數學知識。如,學習計量知識后,引導學生度量教室、課桌、黑板的長、寬、高(厚);測量自己的身高、體重和學習、生活中的其它用品,加深體、面積的概念;學習了幾何初步知識,引導學生丈量操場,計算運動場跑道面積;到建筑工地測量土石方,測量圓柱形油桶的容積及盛油的重量;學習了比例與比例分配知識后,就引導學生測量校園旗桿的高度,幫助幾家合用一只水表的住戶,計算每家各應付的水費。這樣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直接用于實踐之中,促進他們從數量觀念出發觀察事物,將數與量作為認識周圍現實的工具,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組織引導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發動學生協助制作一些教具和準備一些學具,也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能力的好措施,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學,這對發展學生創造力,建立空間觀念,鍛煉培養學生的意志和毅力,促進手、腦并用是大有用處的。如講平面圖形時,指導學生用硬紙板自己動手制作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讓學生剪一剪、量一量、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的概念就是通過學生自己拼折后歸納出的;在講立體圖形時指導學生將薯塊切成“1立方厘米”的立體模型……學生能將平面圖形糊成立體形狀,經這樣的實踐,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引導學生繪制一些簡單的圖表。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水平,引導學生繪制一些“線段示意圖”、“數量關系分析圖”,制作一些表格,按照教師規定的數據畫出各種平面圖與立體圖,如學校各年級男、女人數,本班同學學習成績,分別制作簡單的統計表或統計圖等,也是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能力的好方法。
培養學生應用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解決自己在學習中的實際問題。[3]數學是一門應用很廣、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基礎科,小學數學更是基礎的基礎。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把已學過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善于應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這就需要從小讓學生逐步掌握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如,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似同實異、容易混淆的問題,我就引導學生用[4]“比較法”加以解決。在講體積單位“立方米”時,少數學生對“平方米”“立方米”混淆不清,就布置學生用12根長1米的小竹桿,扎成一個棱長1米的正方體,使“1平方米”“1立方米”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使大家清楚地看到:前者為度量平面大小的面積單位,后者為度量物體占空間大小的體積單位,兩者一字之差,意義完全不同。又如,對需要把一個數學問題分解成若干部分,找出期間的內在聯系,從對個別部分的認識,經過綜合達到對整體的認識,就采用“分析法”;反之,需要將若干個相關聯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使之對整體有個完整的認識,就用“綜合法”。這兩種方法對提高學生解答復合應用題的能力作用很大。再如對需要通過許多事物的表象,從中找出本質的及其規律性的東西,或把同一類的事物的共同屬性結合起來,就引導學生用“抽象”與“概括”的方法歸納出新的數學概念,對需要從一個或幾個可知的概念基礎上推導出新的概念,就引導學生用“推理”方法,在教“比的基本性質”時,就引導學生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從已學過的“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推導出來。總之,從小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基本方法。解決學習過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這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的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廣泛開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課外活動。在教學活動中,開辟了“數學是強者的翅膀園地”、“數學醫院”,成立了“數學課外興趣小組”,多次進行“智力測驗”、“難題征解”、“速算比賽”等活動,把上述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這些活動有的是由學生個人完成,有的是發揮小組的群體作用。開展這些活動,要堅持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系統性、趣味性相統一的原則,并特別注意結合數學基礎知識和揭示應用數學規律,注意緊密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 黃愛華.黃愛華與智慧課堂.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林崇德.智力發展與數學學習.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4] 陳和.韓希塘.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