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春
摘? 要:毋庸置疑,在語文活動中,寫作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所以寫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而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序列化教學理論逐漸在寫作教學中突顯出其應用價值。因此,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運用該教學理論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活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序列化教學
序列化寫作教學的理論基礎是“雙重轉化規律”,這種理論主要是指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寫作技能,把生活中的語言積累轉化為表達能力,以教學為中介,讓學生通過思維生成寫作能力。也就是說,這種教學理論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現有教學材料以及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在寫作活動中的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方式十分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規律。因此,在組織寫作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對序列化教學的理論進行一定的研究,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將其應用于教學活動全過程中,從而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一、立足學情,優化序列
正如前文所述,序列化寫作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展開的。所以寫作教學應該從學生具體的教學實踐出發,將教學活動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學”上,使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都可以落實到相應的教學序列化當中。為此,在寫作教學過程的起始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并依據學生的學情進行科學命題。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寫作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制定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命題,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命題要有針對性。教師制定的命題應該與學生的內心世界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并且要能夠引發學生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來使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表達意愿;第二,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堅定信心,同時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精心設計良好的片段訓練題目,并引導學生從片段材料中對寫作主題進行提煉,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明確寫作主題,而且可以初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總而言之,只有在寫作教學的起始階段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清晰、具體、系統,并且更加準確地把握學情,優化序列。
二、讀寫結合,活用教材
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僅僅依靠為數不多的寫作訓練課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教師應該遵循讀寫結合的重要原則,將閱讀活動與寫作教學緊密融合起來,以此來使讀寫一體的整體效應充分發揮出來。通常來講,通過有效的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充分借鑒和吸收文本中的寫作知識素養,而寫作則是對閱讀中獲取的寫作知識的實踐應用。利用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并有效鍛煉學生綜合的語言應用能力。
以《春》為例,這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散文。在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的使用、疊音詞的使用等幾個角度賞析了文章的語言特點與寫作方法。以此來幫助學生積累了一些寫作語言,并理解了一些寫作方法。接著,我組織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文章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第一,理清文章的主要線索;第二,梳理文章的創作思路;第三,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并歸納文章的主旨。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并幫助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中包含的寫作方面的知識。之后,我要求學生仿照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了自由的寫作練習。最終,在不斷的練習中,不但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在寫作教學中,讀寫結合原則是十分重要的。
三、梯度講評,強化能力
在寫作教學活動中,講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而在講評活動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采用同一化的講評方法,而是應該增強講評過程的針對性。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性的作文評改活動,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我反思情況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一來,既可以使講評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能夠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例如,記敘文是初中階段一種十分重要的作文類型。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我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的作文批改,同時,我會給學生提出一定的評分標準:第一,內容(18分),思想健康,切合題意;第二,語言(16分),語言生動準確,行文流暢;第三,結構(10分),層次清楚,結構嚴謹;第四,書寫(6分),書寫規范,字體工整。學生按照評分標準分析完自己的作文問題之后,我會根據學生自己批注的修改意見進行一定的點撥,并指出學生沒有發現的一些問題。最終,通過這種作文批改模式,進一步優化了學生的寫作質量。
總結來說,在當前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序列化教學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指導方法。因此,教師應對這種教學方法有更加熟練的掌握,并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與完善,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伊國章.初中作文教學要走序列化之路[J].語文教學與研究(下半月),2018,(10):90-91.
[2]周春紅.為初中語文作文序列化教學出謀劃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