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蘭
摘? 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完成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目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正確理解核心素養,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教學;小學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應該得以貫徹落實。因此,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展開思考并淺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發揮語文學科教學的優勢。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語文課的一個特點。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呢?
(一)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貼在文章上的標簽,需要學生遵循一定的路徑才能有所體會。在課文學習過程中要發揮朗讀的作用,在朗讀的過程中,無聲的語言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學生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聲,記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躍出紙面,學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到了文章所寫事物的美。
要重視積累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審美體驗,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為什么那些讀書讀的多的人,其言談舉止跟別人不一樣呢?道理就是如此。
(二)以生活的輻射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有意識地把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社會生活輻射進課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二、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教師是影響課程的重要因素,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素養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教師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教師的情感就是對于發展主體所具備的“愛心”,是對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行為、問題的情感和態度。“一個孩子牽動多少人的心,我如何拿心對孩子”教師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圣者,而是把學生作為學習語文的主體,自己則作為指揮的啟迪者,情感的傳遞者,知識的指導者;也不再是講解員,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啟智的教練員、陪練員,是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
教師必須寬容,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要給與肯定和贊賞,使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樂于標新立異。學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舉動,教師也要對其中合理、積極的成分持熱情肯定的態度。
(二)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師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外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老師,其審美能力自然會高人一籌,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就會派上用場。我雖然是一名專職的小學語文教師,但是平常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我發現在生活中的許多生活情趣我總能在課堂上無意識地流露出來,從而使孩子們受到熏陶感染。
(三)教師要養成反思的習慣。
反思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一個人品質高尚的表現。會反思的人具有謙虛內斂的性格,具有不服輸的勁頭,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做這樣的反思:當學生精神不振時,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能否給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是能否喚起他的力量?能否從學生的目光中讀出愿望?能否從學生的回答中聽出創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歡娛?
三、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
學校首先要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優美的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感染、熏陶學生。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應該從硬件和軟件建設兩方面入手,創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
四、認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廣泛開展校內外語文實踐活動,進行課內外之間的聯系,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不但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空間,而且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開展好這些活動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我相信經我們當代教師的不懈努力,在教學實踐中一定會更好的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更好的實現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羅明東. 教育學[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飛. 教師怎樣才能贏得小學生的心[J]. 教育學術月刊,2010.
[3]董莉. 沃建中. 3-6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發展特點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
[4]沈超,夏咪娜. 對小學課堂教學“雙師制”的思考[J].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3.
[5]儲劍鋒,周富蓮. “座位后移”引起的思考[J]. 江蘇海安縣北凌中心小學出版社,2003.
[6]金余仁. 給自己一碗心靈雞湯[J]. 考試周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