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解題思維,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數學學科的重要教學任務,而審題能力則是學生在進行解題時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對學生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擁有良好的審題能力,能夠讓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迅速地理解題目含義,找到解題關鍵,明確題干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更加輕松地進行解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中段;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備的學習能力,只有準確把握文字與數字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明確地認知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點,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對問題進行認識和解決。數學是一門需要進行大量的解題訓練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融入自身的學科,因此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對于學生數學學習有著關鍵性作用。學生只有在做題的時候完全理解題目的意思,才能夠保證解題方向的準確和高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思維和審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效率。
一、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都會發現,學生們在拿到一道數學題后常常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審題錯誤,這不僅僅阻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和運用,還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進度。很多學生出現審題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在看題目的時候太過馬虎,不夠仔細,有的時候會看漏一個小數點,也有的時候將加號和減號弄混,這樣一來,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就經常會出現代入數值不準確的低級錯誤。還有的學生在做數學應用題時,對題干中出現的較為生活化的情景問題部分顯得有些理解吃力。很多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不差,但往往在審題過程中想不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么算,用加法還是減法,導致學生無法將自身學到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去,導致了學生做題方面的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克服馬虎粗糙的小毛病,還要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更加自然地將數學問題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去。
二、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杜絕馬虎,提高審題嚴謹性
學習數學需要絕對的嚴謹,一點馬虎就很容易影響最終的結果,因此在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時時刻刻提醒學生們杜絕粗心大意,認真審題,在審題過程中應當對數值、關鍵詞進行著重記憶,也可以培養做題過程中標記題干關鍵詞的學習習慣。在審題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將精力投入到審題中去,避免三心二意,認真嚴謹地對題目進行分析和理解。在培養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把握題目中的含義。教師可以向學生們親身示范審題過程中的每一步,對于一些對解題有著重要作用的數值該如何進行記憶和分析,對與不同數值相關聯的關鍵詞如何進行辨別和篩選。只有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認真嚴肅地對待題目要求,才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更加輕松地認識到題目內涵。
(二)聯系生活,加強學生理解力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元素,因此在數學問題中也常常會出現一些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但是很多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審題偏差和認知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和審題訓練時,適當地將教學內容聯系生活,給學生創造更多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更多地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口語化詞語,并且讓學生們完全理解它們的意思,以便學生在更多的相關問題中進行合理有效的審題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即興提出幾個帶有生活元素的小問題供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的訓練,在多次的訓練和講解中,學生的審題能力自然而然就會隨之提升。聯系生活的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思維。
(三)分類訓練,強化審題思維感
培養學生的身體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和推敲,從而認識到不同問題的多種問法,在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中精準地找到解題的關鍵點,從而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強化學生的解題思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分類訓練,可以是同一種題型不同數值的解題訓練,也可以是在一類題目中隨機刪減、替換幾個條件,讓學生在大量的題目解析中找到問題之間的不同,進行反復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分類訓練的教學方法,能夠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身體思維,讓學生在面對不同情況的問題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認知,有效強化學生的思維感受,磨煉學生的解題敏銳度。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是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必備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重要過程,也為學生未來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二明. 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2):166.
[2]潘皓潔. 對小學中段數學審題能力培養的探討[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