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林
摘 ?要: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后,一線初中語文教師越發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致力于打造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讓學生形成適應未來生活的關鍵能力。基于此,筆者從自身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創建合作、提出問題,以及利用媒體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合作;問題;媒體
隨著語文教師對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重視,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也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繼續沿著新穎的教育理念,創建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從實際的教學結果來看,仍然存在部分制約語文教師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之后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以便逐步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
一、創建合作,構建語用平臺
隨著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協作的能力要求后,教師也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成為語文學科的傳統教育活動之一,而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所以,在向學生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活動的形式,搭建課堂中的語用平臺,讓學生在與同伴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從而逐步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活動的創建,實現語用平臺的搭建,逐步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中,教師先根據學生以往的課堂表現,以及學生的語言的組織能力和性格特點等,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明確學生之前的差異。之后,教師以互補性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組員結構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學生之間保持一定的差異性。緊接著,教師圍繞《藤野先生》中的內容,向學生設定合作交流的任務,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組織自己的語言。隨后,學生在小組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聆聽他人的見解,從而在交流互動中,實現語言的運用與建構,滿足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顯而易見,在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合作活動的創建,為學生搭建進行交流的平臺,促使學生在應用語言互動中,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提出問題,引發思維機制
問題是搭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渠道的橋梁,也是引發學生思維的起點。而在語文核心素養中也對學生的思維品質素養進行了要求,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創建課堂的探究情境,明確學生進行思考的方向,從而在調動學生思維機制中,逐步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例如,在《白楊禮贊》中,教師就可以使用問題的形式,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素養的發展。通過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分析,教師能夠明確體會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等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先學生提出“白楊樹的外在形象是怎樣的?文章中是如何描寫的呢?”“通過對文本中內容的解讀,你認為白楊樹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呢?”等問題,指出學生思考的方向。隨后,學生結合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文本當中的內容展開細致的解讀,從而在解答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自身的思維,完成對文本的有效分析,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問題的形式,創建課堂的探究情境,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機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思維素養的發展。
三、利用媒體,深化審美感知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語文學科的教育環境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在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也積極使用現代教育資源,變換傳統形式下語文知識的呈現方式,嘗試提高語文學科的教育質量。而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只是圍繞抽象文本展開教學活動,這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學生而言,會造成審美鑒賞效果不佳的現象。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教師也應當使用現代教育資源的直觀優勢,促進課堂教育模式的轉化。
例如,在《蘇州園林》中,如果教師單純地以教材作為教學的資源,那么學生勢必會由于過于抽象的內容,而降低對本節課的認知效果。而教師使用現代媒體技術,將蘇州園林的景色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再結合直觀的情境,向學生細致解讀《蘇州園林》中的內容,那么學生會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感受蘇州園林的美,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效果。同時,利用現代媒體技術,也能夠促進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認知《蘇州園林》這節課的興致,促進本節課的有效講解。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精準把握核心素養的內涵,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創新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并在應用于實踐中,變革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加深對基礎語文知識的認知效果,提升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趙雅琴.基于核心素養重建的初中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2):40-42.
[2]林旭燈.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