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農村小學的孩子們在閱讀資源上很匱乏,在家庭上沒有父母的陪同,于是閱讀興趣是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甚至消失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培養興趣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一個人知識的積累,視野的拓展,心靈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閱讀,通過閱讀能使我們吸取生命成長所需的“營養”。那么,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這個多姿多彩的課外閱讀世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閱讀興趣
孩子不愛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不懂得課外書的趣味。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讓孩子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向往。我會利用好我的語文課堂,不失時機的向孩子們引讀文章。就比如當我在向孩子們引讀《森林報》這一套書時,我選取了一段“狐貍怎樣把獾從家里攆出去”來讀給孩子們聽。故事如下:
狐貍家遭殃了:洞里的頂子塌了,還差點兒把小狐貍壓死。狐貍一看,事情不妙,得趕緊搬到別的住處了。狐貍來到了獾的家。獾的洞相當出色,是它自己挖的。出入口左一個右一個,側洞旁洞縱橫交錯,以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獾的洞很大,能住下兩家子。狐貍請求借住,可是獾不同意。它這個房東要求可高:愛整齊,愛干凈,家里要一塵不染。來這兒住還帶著孩子怎么能行呢!它把狐貍趕走了。“哼!”狐貍想,“你這樣呀!走著瞧吧!”狐貍裝出離開的樣子,自己卻躲到灌木叢后,坐在那里等著。獾探頭往外一看,狐貍走了,就從洞里爬出來,到森林里去找蝸牛吃。這時,狐貍一下子鉆進了獾洞,在地上拉屎,把洞里搞得一塌糊涂,完事兒就溜走了。獾回來了,“我的老天爺,好臭啊!”它沮喪地哼了一聲,就到別的地方給自己挖洞去了。這正中狐貍下懷。狐貍把小狐貍叼來,在舒適的獾洞里開始生活了。
文段短短卻引的孩子們哈哈大笑,爭先恐后的詢問我是從哪找來的故事。我便水到渠成般的將《森林報》這系列書介紹給了孩子們。本想著他們只是一時好奇問問,卻被他們隨之而來的舉動驚呆了:幾天后班上有一半的孩子帶來了自己買的書還將自己沒看的其它空閑書本借給旁邊的同學,本來喧鬧的午休時刻竟出奇的安靜。在課件休息時刻思維活躍的鄧同學還和我玩起了你問我答的游戲,就書中的有趣片段聊得不亦樂乎。只要孩子們感興趣,他們便會自主地朗讀下去。
二、為我喝彩
為了學生能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我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展示舞臺。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閱讀過程,同學要有贊賞的心態發現別人閱讀的美麗、感人、幽默等片段。記得我們班的鄧博文在誦讀李白的將進酒時:稚嫩的聲音讀不出李白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卻能誦出李白樂觀、通達的情懷。朗誦結束下面的同學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課后都圍著這位同學討要將進酒的文段,都要和他比一比朗誦的高低。
與此同時我還不失時機為孩子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人的惰性是不肯能根除的,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督促自己。眼見孩子們閱讀的熱度在減退,我便置辦了一份閱讀記錄單,讓孩子們記錄下自己每天的閱讀內容并寫下自己的收獲,加以老師定期的檢查、獎勵,在強壓之下孩子們慢慢的將一種任務轉化成了習慣。同時我們班還開展“閱讀明星”、“書香達人”等榮譽的評比活動。在軟硬兼施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孩子以將飯后的閱讀變成了一種習慣。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
徐特立先生曾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僅要邊讀邊想,而且要邊讀邊動筆,常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五年級的孩子可以摘錄優美、精彩的詞句、片斷,還可以用自己簡短的話寫讀書筆記或是讀后感。例如我們班的許豪同學在看完一本故事大王時就寫下了這樣的感觸:梅毒這本書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默雞在沙里折騰是在為自己洗澡,也不知道鱷魚能吃石頭,更不知道身形龐大的藍鯨沒有牙齒只吃小魚小蝦。外面的世界可真奇妙啊!在書本越讀越多的同時也需要孩子們能將書本越讀越薄,為了能在自己需要尋找文字的時候能快速的找到,做批注是必不可少的。
四、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讀書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們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發展多種思維,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1、選讀法,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一本書一本書的閱讀需要很長的時間適合假期,在學校期間我推薦孩子們選擇性的讀一些文段,比如在學習完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我會建議孩子們再次翻讀自己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文段,而不是再讀《西游記》。
2、精讀法,對于一本書中的重點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
3、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慨貌。
4、摘錄批注法,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做到讀與思共,思與讀隨。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閱讀讓孩子進入書本,進入一扇扇文學的窗口、文化的窗口。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他們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受益匪淺。
帶上一本心愛的書籍,踏上人生的旅程,一路以書為伴,品書中百味,學人生大道,相信用書籍武裝自己的孩子們定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