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遠
摘 ?要: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計算中口算又是基礎。學生的口算能力會對其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一定影響。基于此,本文重點論述了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口算能力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夠對教師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口算能力
引言: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計算能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而作為計算中的基礎,口算即通過大腦實現計算過程,用口頭的方式對結果進行表達。針對小學生而言,口算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亦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但是低年級學生具有精力無法集中、抽象思維較差等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相關措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口算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基礎。口算過程相對較為枯燥,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在學生口算能力不足時,容易導致抵觸情緒的產生。所以,要想實現學生口算能力的有效提升,培養學生對口算的興趣是前提條件。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取代過去較為單調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采取比賽、搶答等方式,讓口算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讓更多學生加入其中,調動學生口算練習的積極性。另外,針對那些口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一定的激勵與表揚,捕捉學生細微的進步,加強他們的自身優勢,使其在口算練習中能夠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
二、采用多種口算形式進行教學
過去,教師采用的口算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通常都是書面形式的口算題卡以及一些看說形式的練習,這與小學生追求新鮮事物以及形象化思維的基本特點不相符。長此以往下去,他們就會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基于此,教師在開展相應教學活動時,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口算練習,這樣不但能夠減輕學生的壓力,同時能夠收獲較為良好的訓練效果。比如,教師在講解西師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材中“一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因為是一位數和兩位數間的乘法運算,計算過程并不復雜,所以,教師可以采取聽算的形式,也就是教師讀出相應的數學題目,像“15×4”“12×6”……,讓學生通過口算的方式算出最終結果。教師也可以設計成搶答的形式,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不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另外,“開火車”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出相應題目之后,學生自前至后,從左到右依次回答問題,如果學生無法計算出結果,可以向自己周邊的同學求助。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同學之間的有效互動也利于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這樣多樣性的口算訓練形式,學生自然會興致盎然,教學效果也會得到相應提升。
三、理解算理,給掌握算法奠定基礎
要想掌握數學運算的算法,理解算理是前提條件。不懂算理,直接傳授學生算法,就如同建造樓房沒有地基,對學生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在講解新類型習題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授學生相應的算理。學生理解了整個思維過程,今后即使遇到無法算出來的習題,也可以通過相應算理將其計算出來。例如,教師在講解西師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中“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一課時,就可以教授學生“湊十法”這種方法,今后在遇到相似問題的口算習題時,便可以利用此種方法。如:7+6的口算習題,學生便可以將6拆成3+3,這樣便很容易算出最終結果為13。算理是基礎,掌握算理,是學生口算能力提升的前提條件。掌握管理,有效地將算法與算理聯系在一起,自然有利于算法能力的提升。
四、家庭教育中進行口算練習
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要想提升學生口算的速度與精準程度,反復地磨練必不可少,這也需要家長予以一定的支持。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做出相應數量的數學習題,如規定學生在3分鐘內做完30道口算習題,其間學生要保持精力集中,在學生完成后,家長要幫助其檢查,如有錯誤,予以糾正。作為家長,有責任幫助學生提升口算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經常進行口算練習,不但有助于學生形成每天進行口算練習的良好習慣,也有助于學生形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一些閑散時間,以對答的形式或是其他形式和學生進行口算練習,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收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
結束語:因為小學生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精力也難以集中,因此,學習質量通常不是很高,尤其是口算練習的學習中,當前教學現狀令人堪憂。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實際情況,重視培養學生對口算練習的興趣,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讓其掌握相應的算理,從而實現口算能力的良好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潤蓮.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口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71.
[2]孫明英.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能力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