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波
摘 要:數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的課程之一,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界新的教學理念所提倡的重點培養目標。學習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合完成的,僅僅重視教師的作用顯然不夠。我們的教學也要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身想象和創造力的空間。教師要更多地讓位于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行為真正的主人。小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出新的內容。自主學習就是能夠體現這種教育思想的方法。通過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在不斷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把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能力;培養
伴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社會各個領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界也不例外,近些年來,數學教育也出現了改革的趨勢,呼吁小學數學教育拓展思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勢在必行。由于小學時期的數學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學生初步接觸文化知識的階段,又為將來的學習生涯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都作了鋪墊,因此務必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
一、教材與實際巧妙融合,鞏固學生學習
數學知識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被廣泛應用到建筑、制造、生產、運輸等各個部門的具體措施的落實和執行上。然而在現行的教材上卻很難見到與此相聯系的教學思想的集中反映。書本上盡管也羅列了生活中的若干數學現象,但是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論述和引用仍然顯得不夠生動,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上問題導致了學生感到數學學習與自身實際相去甚遠,會在內心里對數學產生排斥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工作者教學的難度。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學習數學用學生獨立自主的模式來開展。它摒棄了過去的單純依托教材進行灌輸的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習活動的重點轉移到學生自己對數學不同角度的解讀和分析上來。要達到上述效果,必需依靠教師教學采用一定的技巧,使因循守舊的課堂教學理念作出相應的改進才能夠實現。如果能使學生的思維走出課堂,把數學在教材上的內容融入實踐中去體會,毫無疑問會是一個極為妥當的渠道。教師在這當中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方向,在盡量不去干擾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通過有選擇性的把教材和實際加以融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會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的學習為例,就可以發揮出上述教學思想的優勢,把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所見所聞和教材進行組合整理,學生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自主學習的途徑。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不久,對10以內的數比較容易接受,理解得也相對深入。從11—20的數,首先是從數量上增加了不少。其次,就其運用的概率而言,在他們的世界里,能夠感受到的從11到20的實際使用是相當少見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數在生活中的意義,教師可以把學生放到更加廣闊的視野中來學習。一個班級大概有五六十個學生,一般都會分為三個或者四個大的組,每個組大約有10—20名學生。教師對學生們發問:為什么每一組的學生都是10—20的范圍內呢?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也有相似的情景。同學們在上體育課的時候,集合隊伍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體遵循的原則是最少要分為四個隊伍來訓練,每一個隊伍至少有十幾個學生,恰好又在10—20的區間。這樣做合理嗎?學生們在思索中進一步體會到了在什么數量和規模的管理中,把10—20的知識使用的會比較普遍。以上教學就是本著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悟的原則來進行的,學習效率也比單一的教師講課要好得多。
二、講解和聯想相互補充,引導學生自學
教師的教育只是輔助手段,學生的學習才是終極目的。學生學習成效的優劣不能只看考試分數和機械記憶課本知識點。卓有成效的教學從來都不是硬性的給學生加派任務,而是看重學生在分析、揣摩、感知中的不斷自我糾錯能力和反復領會教材思想的過程。由此可見,學習任意一類學科的關鍵在于學生要對教師的講解結合自己的思維加工,由教材上濃縮的一個“點”伸展到具體和復雜的多個“面”。數學課本中的許多東西通過教師的講解,衍生出層出不窮的聯想,也是學生自學可以供參考的來源。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這樣的章節《有余數的除法》。從小學生的角度而言,它打破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常識中的運算都以整數的形式來出現的規律,特別是余數概念的引入可謂是讓學生頗費腦筋。學生也許能快速做出一道題,但是究竟以怎樣的思路來看待這種運算的實際價值,讓自己的學習思維進一步深化,必須要教師在授課當中借題發揮,引導學生自由聯想。教師講課時提供一個虛擬的情景,讓全班學生每兩個人互相展開競爭。如果用總人數除以2,似乎所有人都會找到相應的對象。總人數有可能是奇數也有可能是偶數,那么怎么分呢?讓學生動動腦筋,自己去想一想。用除法運算,會發現有一半的概率會出現一個余數1,就是說有一個學生會被排除在外。學生們疑惑不解,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意外”呢?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假如分成3個人、4個人一組呢?在總量固定的情況下,是不是除法都會有余數出現呢?教師只是點出一種現象,學生卻有無限的想象,學習活動也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有余數除法的作用。
三、結束語
數學學科的涵蓋范圍很廣,具有極為豐富的話題和素材,為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小學生思想的可塑性很強,同時他們也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徑來理解知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總結經驗,運用各種切實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把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和熱情充分開發出來。
參考文獻:
[1]何玉平.創新思維訓練的主要策略[J].中小教學·小學版,2003(03):35.
[2]陳玉芳.我的“創新教育”案例與分析[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