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權 曹永平
摘 ?要:巧妙地設置問題可以有效地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地設計教學相關問題,利用問題的形式做好教學課堂引入、教學懸念設置、數學內容聯系的數學教學工作,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發展。
關鍵詞:設置問題;小學數學;數學學習
教學中教師總會提出一些教學相關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對問題進行開發設計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在下文中,筆者將展開論述小學數學課堂問題的具體設立方法。
一、巧設問題做好課堂引入
小學生接觸數學時間較短,還未能掌握良好的數學課堂聽講習慣,加之以往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不重課堂設計,使數學課堂變得枯燥無趣,學生十分容易在數學課堂中分散注意,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得不到保障。一個好的課堂引入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應充分利用問題引入的方式做好數學教學引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問題的吸引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于課堂之上,提高學習效率。
筆者常常在教學設計中以設問的形式作為教學中的開場白,例如,在《面積》一課中,面積的學習是較為抽象的概念學習,小學學生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需要學生時刻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才能確實地掌握面積的含義,實現教學目標。為了保障學生在面積的學習中能集中精力,筆者在教學中首先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了學生喜愛的動畫片《熊出沒》的主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筆者以熊出沒中的主人公為主角設問,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出兩個涂色后的正方形并提出“熊大熊二兩兄弟也要進行涂色比賽,請同學們為他們評判,誰贏了?”的問題。小學學生被喜愛的動畫內容所吸引,積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參與討論,對問題中隱含的面積內容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之后筆者順理成章地向學生引入面積的概念,學生在課堂上聚精會神地掌握了面積的知識。教師通過巧設問題做好課堂引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學習效率。
二、巧設問題設置教學懸念
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不能只依靠課堂時間內的學習,還要有充足的課外學習時間來鞏固課堂內學到的數學知識,深化對數學內容的理解。然而小學生不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難以在缺乏監管且外界誘惑極多的課外時間內開展有效的數學課外學習。所以數學教師在小學教學工作中應該有效地利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在課堂中為學生設置教學懸念,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索欲望,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數學學習。
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教學中,因該課的計算教學性質,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多加進行計算練習與思考,然而計算是較為枯燥的數學學習內容,且小學生在課外時間缺乏監管與自制能力,常常難以有效地投入到計算練習之中。為了保障學生在課外時間能有效地對計算進行練習和思考,筆者在課堂時間的最后提出了“顧客去商店買了六十四元錢的東西,給了店員一百元,如果你是店員,應該找給顧客多少錢?”這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計算問題,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的課外時間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的興趣,有效地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數學學習,鞏固了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計算知識,深化了學生對100以內加減法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數學課堂中巧妙地設置問題為學生留下學習懸念,可以有效地通過懸念帶動學生的課外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有效地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三、巧設問題聯系數學內容
數學是一門內容聯系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多個內容的共同學習、共同運作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培養。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常常有教師以孤立的教學眼光割裂了數學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使數學學習內容變成了一潭“死水”,缺乏聯動性與靈活性,并且難以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以聯系的眼光看待數學教學,通過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串聯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例如,在《小數除法》的學習中,筆者在教學設計中看到了小數除法與數學學習中的許多章節都有所關聯,并利用設置教學拓展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串聯起這些數學內容。例如,筆者在數學除法課堂中為學生設置了小數乘法與小數除法并存的混合運算,通過混合運算問題的計算過程,小學生在提高對小數除法的應用理解能力之外,還鞏固了小數乘法、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并且在混合運算過程中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以聯系的眼光看待數學內容,巧妙地設置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聯系,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有效提高。
問題的設置能有效地幫助教師提高學生小學數學學習的學習效率,希望廣大教學工作者能從筆者的文章中吸取經驗,充分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問題設置的作用,利用問題引導小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小剛,汪秉彝.數學情境的創設與數學問題的提出[J].數學教育學報,2003,12(1):29-32.
[2]胥興春,劉電芝.問題表征方式與數學問題解決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