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中,籃球運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籃球運動作為一項普及性較高的運動,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活動,談一談應該如何有效組織開展小學階段的籃球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籃球教學
從運動特點來看,籃球運動主要有集體性、對抗性、觀賞性、健身性等幾個主要的特點。不難發現,科學參與籃球運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合作意識、審美情趣、智慧膽略等方面素質的發展。因此,在組織小學體育教學時,教師應該對籃球運動的特點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并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同時要不斷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完善和優化。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質量,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籃球能力的提高。
一、教師示范講解
除了上述特點之外,技巧性強也是籃球運動中一個比較典型的特點。通常來講,籃球運動中的動作類型十分豐富,而且每一個動作又包含不同形式的動作細節。毋庸置疑,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尚不完善,所以這些動作技巧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進行一些示范講解,將學生所需掌握動作的標準模式呈現出來,以此來促進學生建立直觀的動作映象。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參與籃球運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籃球傳球動作中的“雙手胸前傳球”為例,這一動作是籃球中最常見的傳球方式。在教學時,我首先從整體上示范了這套動作的主要流程。然后,我通過分解示范和語言講解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了雙手胸前傳球的動作方法:在持球時,雙手的五指自然分開,拇指形成八字形,用手指偏上的部位握住球的側后方。空出掌心,手臂自然彎曲,置于身體兩側,使球位于胸前。同時,手腕、手臂以及肩部要自然放松,目視前方,身體用基本的站位的方式站立。在傳球時,后腿輕輕蹬地,將身體重心向前方移動,手腕向上翻轉,手臂前伸,拇指向下壓,用中指和食指撥球。球傳出之后,手臂要跟隨球的方向進行自然的擺動,然后快速恢復動作,使身體保持自然狀態。接著,我又從身體姿勢、手腳協調配合、手臂動作等幾個方面指出了這套動作的重難點。最終,通過這種示范講解的方式,使學生對這套動作的整體流程有了較為準確的理解,從而為學生傳球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引導分層訓練
在體育教學中,訓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學生在學習與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顯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所以在訓練活動中,統一的訓練要求通常難以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因此,在組織訓練活動時,教師可以嘗試將分層教學的方式應用于訓練組織過程中。為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準確的掌握,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差異化的訓練要求。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增強訓練活動的針對性,從而使不同籃球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取得一定的進步。
同樣以“雙手胸前傳球”的動作為例,在引導學生了解了基礎性的動作要領之后,我馬上組織他們進行了訓練。在訓練中,我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層次,那些學習能力較強,以及經常參與籃球運動的學生,我將其編為A層,那些學習能力暫時落后,并且較少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我將其編為B層。對于B層的學生,我主要是要求他們對雙手胸前傳球的動作進行了鞏固,同時,我還讓這部分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傳球練習,而我則根據學生的練習過程進行了一些針對性的指導。而對于A層的學生,我除了要求他們熟練掌握本節課所學傳球動作之外,還組織這部分學生自主了解了擊地傳球、低手傳球、頭上傳球、行進間傳球等一些傳球動作。最終,通過這種分層訓練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組織趣味運動
無論選擇任何教學模式、任何體育項目,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并使其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運動當中。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
例如,在“雙手胸前投籃”的教學中,我通過課堂游戲的形式增強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游戲規則為:在球場中不同位置設置投籃點,根據各個位置的投籃難度,對投籃點設置不同的分值。學生依次在每個投籃點用雙手胸前投籃的方式進行投籃。完成全部投籃之后,積分最高的學生獲勝。若出現平分,則通過附加賽的方式決出勝負。最終,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受到了籃球運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
總結來說,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籃球教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因此,教師應對新課標的理念有更加準確的解讀,并根據籃球運動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這樣一來,可以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為學生籃球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秦山山.小學體育籃球有效教學的幾點嘗試[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0):234.
[2]梁斌.趣味籃球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9,(7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