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華
摘 ?要:剛剛接觸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生可能會感覺內容較為枯燥,但將所學的內容與生活建立聯系以后就會發現其中的趣味性。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與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信息和材料作為教學素材,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將會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抽象地理知識的理解程度,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將針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進行研究,為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與效率提供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一、將初中地理教學與日常生活建立緊密聯系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著名教育理論,在這一理論中,針對能力培養與創造精神培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這一教育理論支撐下,為創新我國教育模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據。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工作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不難發現,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需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下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方便學生進行記憶。地理教學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將理論性較強的知識盡量以實用化、生活化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利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判斷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成就感,以此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粵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這節課程內容時,教材中就給出了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對晝夜交替變化、廣州與其他國家地區產生的時差問題都有相應的描述。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解答學生內心很多問題,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向學生突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日食和月食現象?日食和月食的出現有什么規律?”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地球運動與日食月食現象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對其他星體的運動規律有所了解。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開闊了眼界,并且積累了更多的知識。對于日食、月食這種現象本身,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會充滿好奇,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將會給學生開啟全新的世界,使學生內心受到沖擊,產生全新的體會與感受,新鮮感成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這就是利用生活化開展地理教學的優勢所在。
二、利用日常生活資源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開展地理教學活動,能夠為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通過合理選擇資源,可以讓地理學科中很多知識內容得到證實。這種與生活貼近的熟悉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鄉土資源就是其中一種,利用本地的氣候現象、土層結構以及植被特點,都能對地理學科中相應的內容進行解釋。同時也能成為地理教學素材,為地理知識提供有力佐證。在開展生活化地理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從周邊環境入手,合理選擇相應的資源作為教學素材。同時結合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掌握程度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設計,保證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相較于單一課本知識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粵教版初中地理《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這節課程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預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見過雪嗎?大家知道在北方一年時間內會有幾個月可能會下雪?我們的天氣受到什么影響?為什么會這樣?”作為南方的學生自然會對大雪充滿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特點,打開學生對知識探究的大門。讓學生回到家中以詢問家人、查閱資料的方式,對氣候類型、氣候變化有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解答疑惑,學生就會以更加認真、更加投入的狀態傾聽,對知識點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三、利用日常生活場景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地理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對地理知識進行濃縮,因此在范圍上相對有限。其實地理知識隨處可見,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地理現象,同時也能學習到地理知識。利用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結合身邊的環境開展地理教學時間活動,讓學生去親自感受“身邊的地理”。例如,在學習粵教版初中地理《地圖的運用》這節課程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到戶外環境中,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辨別方向。讓學生親自感受北極星在不同時間的變化,體會不同季節不同風向的變化。讓學生能夠身處自然環境中去感受自然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影響,并且在地理知識中找到相應的回答。利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將會拜托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伸出雙手撫摸自然、探索自然,將生活與學習有機融合起來。
結束語:
初中地理科目中所有內容都與生活關系緊密,這是由于地理知識本身來源于生活當中。利用地理知識,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的“神秘”現象,同時也能為學習地理提供更多素材。因此,將地理教學生活化,對提高學生興趣、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面都有很大幫助。作為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抓住這一有效教學策略,積極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開展地理教學,將學生熟悉的一切事物作為教學素材,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興趣。
參考文獻:
[1]劉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2]羅學超.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