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音樂啟蒙、音樂興趣及音樂素養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習音樂的關鍵并不只在于旋律,節奏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節奏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明確音樂的本質,養成良好的音樂素養。基于此,本文就將重點對節奏訓練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訓練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節奏訓練;小學音樂;重要性
引言:
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節奏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要想培養學生樂感就必須要讓學生有效掌握音樂節奏。這是因為只要學生沒有掌握好相應的節奏,就難以提升音樂學習能力和音樂水平。通常情況下,小學生都對一些比較活躍的科目比較感興趣。而樂理教學一般晦澀難懂,學生興致不高。所以教師就要在教學的同時,融入活躍的節奏訓練,激發其學習興趣,促進音樂知識學習。
一、重要性
節奏訓練是學習音樂的重要基礎,只有打好這一基礎才能夠確保后續學習的順利性。開展節奏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認知,同時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掌握音樂節奏之后,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由此啟發抽象思維,豐富想象力,實現對音樂的感知[1]。另外音樂本身富有美感,通過訓練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文藝細胞,成長為一個極具品味的人,并促使學生釋放心中情感,被音樂的魅力所感染。
有效的節奏訓練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當中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模擬特征,漸漸在學習之中感受到音樂在模擬方面所存在的優勢,以此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這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掌握休止符、音符等內容,并初步認識節拍好的強弱規律及意義,由此豐富知識儲備。
二、節奏訓練方式
(一)通過聲音和動作訓練
人類總是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對自身內心的感受進行描述,而音樂本身就是一種不同于說話的語言表達方式。人類的語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節奏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節奏。比如可以通過不同的說話方式去表達情緒,運用短語、句子或者是象聲詞等結合鼓掌、拍手、跺腳等動作,幫助學生去體會其中的節奏,通過或快或慢的動作進行形象化的表達,以此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節奏。比如在二年級“唱吧跳吧”單元之中的《隨著音樂跳起來》這一課,就可以主要將班級內的學生全部分為若干個小組,一邊去播放音樂,一邊讓學生跟隨節奏去進行搖擺,同時還讓學生通過跺腳或者是拍手的方式去把握其節拍,讓學生們繞成一圈,一起踏步向前走和向后走,以此更好地去感受不同節拍的強弱規律,并在不同的節拍之下做表演,從而漸漸掌握其中的節奏感,提升音樂表現力。
(二)通過趣味游戲訓練
學生們只有切實感受到了教學活動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才會更好地參與進去,并呈現出最好的學習狀態。小學生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基本都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非常好奇。從小學音樂教材之中也能夠看出來,關于音樂節拍的教學往往都非常簡便和輕松,也都基本與生活有很大關系。所以教師在節奏訓練之中,必須要從何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出發,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整合教材,運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進行教學。比如游戲教學法,將節奏訓練和生動的游戲相互結合,使原先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形象,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和理解[2]。這不但可以滿足愛玩耍的心理,還能夠快速完成相應的節奏訓練任務。比如在教授“游戲歌”這一單元的《丟手絹,找朋友》時,教師就可以做出一些節奏卡,然后讓一個小朋友作為丟卡片的人,隨著音樂在大家圍成的圈外奔跑,趁其他人不注意悄悄丟在一個同學的身后,然后快速跑開,并在空地上坐下來。那位被丟卡片的學生則拿著卡片追趕,如果追上,丟卡片的人就要將上面的節奏讀出來。如果沒追上,這個學生就要將節奏讀出來,并成為新的丟卡片的人。通過游戲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鞏固節奏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同時課堂也更加生動有趣。
(三)通過樂器培養節奏感
音樂教學無法脫離樂器而存在,樂器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同時還會影響欣賞者的情緒。它可以展現出音樂獨特的魅力,能夠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小學生通常模仿能力都非常強,所以在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適當引入一些打擊樂去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大家學會配合音樂節奏及旋律的方式。一般樂器不同,最終的音樂風格也存在很大差異。一般三角鐵、沙錘及雙響板都比較適合小學生,容易上手。通過樂器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反應能力,使課堂變得更具趣味性,活躍學生們的課堂表現。
三、結束語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加大對節奏訓練的重視,明確節奏訓練的重要性,才能夠全方位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對此,在實際教學中就需要將節奏訓練當做重點,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策略給節奏訓練效果提供相應的支持,同時給音樂素養培養打下堅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冉. 抓住那不可忽視的“節奏”——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分析[J]. 北方音樂,2018(9).
[2]馬福英. 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新課程(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