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英語的深化改革,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它的教學內容廣泛而復雜。與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課堂相比與,傳統英語課堂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網絡新媒體給英語教學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和平臺,提供給學生更多更新的資源,讓學生體驗更真實的交流情境,有效的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推進。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不過分依賴新媒體、不讓課件主宰課堂活動,實現新媒體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為亟待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Knoll(1997)認為項目教學起源于16世紀后期開始的歐洲建筑與工程教育運動。1577年,建筑師、畫家和雕塑家聯合起來在羅馬成立了圣盧卡藝術學院。提高建筑工作的職業層次和專業水準,使建筑成為―個獨立的專業。187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院長John D.Runide和華盛頓大學O’Fallon理工學院的院長Calvin M.Woodward建議手工藝課程分三步走:首先,讓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的基本練習了解工具和技術的“入門基本知識”。第二步,在每個教學單元結束時或學年末,他們要獨立地開發和完成項目;最后,在第三年末,訓練課程要完成最終的“畢業項目”。1918年,克伯屈將項目教學法作為實現兒童自主學習活動的手段。克伯屈把項目教學分為四個階段:(1)選定目標,即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提出學習目的或要解決的問題。(2)擬定計劃,即制定達到目的的行動計劃.包括材料問題、工作任務分配、實施步驟等。(3)實施計劃,即學生運用給定的材料通過實際的“活動”來完成計劃。(4)評定結果。即教師提出評定的標準和方法,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定。如計劃是否按照原計劃進行,預定的目標是否實現,學生從項目中學到了什么等。
20世紀60年代后期,項目教學作為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模式,由于其實用價值、跨學科性質和社會取向而成為傳統教學的替代形式被廣泛推廣。20世紀70年代以來,項目教學是國際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2003年7月德國職業教科所在德國職業教育領域倡導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形成一種新型的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的教學模式。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除此之外,其還具有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培訓周期短、可控性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等多種特點。至此,項目教學法在職業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教法體系。近10多年來,在項目教學法的完善過程中,國內外相關學者對這一教學方法用于第二語言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據研究者的論述,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外語教學過程中有著顯著的優勢,它不僅能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獲得真實的語言材料,促使學生高度體現積極性、參與性、創造性,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和學生的語言技能;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為專業學習及畢業設計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項目活動的難度適當,可保證活動的可操作性,項目的靈活性使其能適應不同類型的學校和學生,此外,教師在指導項目活動的過程中,本身的知識、素養、教學能力也可得到不斷的改善。
2.研究內容
新媒體是信息化社會的產物,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聲音、圖像以及影響而產生的符合形態。新媒體可以實現跨地區、跨時間與跨媒體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如報紙、廣播等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在網絡信息技術以及現代化電子應用技術的基礎上興起的,是一種主要利用各類不同的網絡渠道,如智能手機、電腦等不斷向用戶進行信息傳輸服務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的廣泛性,便捷性,共享性和互動性已經成為不同行業所爭相使用的傳播媒介。新媒體所具備的天然特性:敏捷性、主動性、互動性和社會文化性新媒體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使得依靠新媒體資源推進大學英語改革具備了基本條件。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體平臺實施項目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意個性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和指導,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習積極性是重點。
3.研究方法及目標
①以本校教學平臺為試點,探索非英語專業的課程項目教學方法改革模式,將取得的成果進行推廣。在試點過程中,爭取讓實施范圍內的學生受益,然后再將研究成果向全校推廣。
②通過對國內外一些高校在項目教學研究成果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找出他們在教改原則、目標、模式和體制上的異同,從而歸納出共同經驗,為我校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啟示和借鑒。
③按照擬定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水平測量維度及結構,結合新媒體的時代特點,形成相應的調查問卷,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詳細調研。深度訪談大學英語教師,從“教”的立場來探索項目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下實施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方法旨在深入了解
①本校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自主學習的認知;學習的計劃性;學習方法的反思;
②本校大學生學校自主學習激勵機制的現狀:學校現有的自主學習激勵機制的成效研究;精神激勵機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效研究;學生對學校硬件的滿意度研究;
③項目教學目標制定,重塑學生自主學習的激勵機制管理系統;
④完善校內的網絡學習平臺建設,加強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新媒體使用指導;
⑤健全本校大學生新媒體平臺下自主學習監督和評價機制。
4.研究結果
①本專業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大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專業老師的學術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學與學生實際的結合程度,以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和方法論的傳授等都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建設,兩個體系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從教學目的看,教師應當盡可能實現學習目標的最大化并促使學生在所學領域的最大可能的終身發展。
②培養剛入校的大學生以適應新環境為前提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校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尤其忽視了教學內容向方法學習的轉變,這極易造成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學生的學業信心受挫。而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有更多的監管手段和策略供我們去選擇。因此,要將有效的新媒體資源和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培養學生自我監控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滿靜.全民閱讀下新媒體產業的發展淺談[J].出版廣角,2019(01):43-45.
[2] 劉宏.媒介功能的融合:一個新的視角[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03):54-59+95.
[3] 黃瑜.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探究——評《英語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146.
[4] 高多.項目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教育發展研究,2017(S1):100-101
[5] 張銳.基于項目教學法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優化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4):49-51.
[6] 付京香.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信息資源庫建設構想[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10):161-163
作者簡介:
王甜,女,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