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相
摘??要:閱讀本身作為學生的一種必備素質,在鍛煉過程中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以及閱讀素材選擇。因為這不僅是一種知識技能的積累,同時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初中語文在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方面更應該提出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開展綜合能力的加強,從而將語文教學知識的掌握達到更高的水平。這也是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要求之一。
關鍵詞:課外閱讀;拓展訓練;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引言:
從初中語文以往的教學內容來看,閱讀以及寫作是最關鍵的兩項內容,寫作本身也是通過閱讀積累才能進行的項目。所以在這兩個最重要的項目中,閱讀也是最基礎的的一項教學內容。寫作作為閱讀的延伸訓練項目,也需要學生通過積累日常經驗,尤其是閱讀素材,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文思泉涌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融合閱讀方面的拓展,加強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一、初中語文閱讀拓展的教育價值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內容的挑選以及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環節,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進程中的抉擇期與叛逆期并舉的階段,如果缺乏對應的有效引導,將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動力都產生減損。為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通過閱讀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認知能力。語文學習本身所需要的不僅是學生對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是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上的積累。通過高質量的閱讀,能讓學生在掌握語文語法還有文字運用上有更大的提升。在人教版教材中推薦的課外閱讀素材上就有很多具有這樣的效果。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雖然在課本中只有選段,但是對學生而言這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閱讀文本。通過教師組織課外閱讀,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表達方式,從而在自身的文字運用上也能更加得當。
另外,閱讀拓展訓練對作文寫作的促進也是其重要的教育價值之一。以往的寫作對學生而言具有較大難度的根源就在于,學生并未通過專業化的閱讀訓練積累生活素材,所以下筆寫作總有一種情感無處揮發的感受。但是通過高質量大批量的閱讀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文本和素材要求的理解能力和效果,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綜合效果[1]。
二、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的閱讀培養模式
對于閱讀方面的訓練教師可以選擇的方式是多樣化的,當然在開展對應活動前,應該充分實現課程綱領的標準踐行,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具有更好的教學經驗積累效果。為了達到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提升,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把關者,可以幫助學生選擇閱讀素材的范圍和種類。但是對于具體作品的選擇,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這樣能夠形成差異化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知,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更加具備自創創造力,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以一種寫作方式形成僵硬死板的閱讀效果。這也是在閱讀教學培養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人教版教材對這一狀況已經有足夠的預見性,在推薦課外閱讀內容素材上具有較高的區別性,讓具有不同興趣種類的學生都能挑選到自己心儀的閱讀作品類型。
三、結合課外閱讀應用新型教學技術
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拓展,教師除了人教版教材中所規定的素材之外,也可以選擇社會生活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文本素材。例如部分文學雜志《青年文摘》等都可以作為教師推薦的內容進行教學拓展,讓學生在課下通過這些閱讀教材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結合新興技術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例如在課堂上進行集體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適當播放部分音樂營造對應的意境。自然景觀或者人文歷史類的閱讀素材,可以選擇磅礴大氣的史詩音樂進行搭配,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方法也有利于學生在課下自己進行模仿,通過模擬環境的方式讓自己的閱讀更加具有經驗積累性。
另外,在閱讀積累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做到和學生隨時進行有效溝通,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隨時得到答疑解惑的幫助。。避免因為自身的誤解或者學習上的困惑走入誤區,降低閱讀學習的效果,這也是新時代教師綜合素質中最重要的一項要求。專業化的教師自然需要專業化的素材進行鍛煉,而學生也是如此,只有在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法引導下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學生[2]。
四、結束語
初中語文在閱讀素質能力拓展訓練上還有很多可供實踐的方式方法,將新課改作為教學理念的優秀教師不僅應該在課業內容上讓學生做到讀懂聽懂,同時在課外內容安排上也應該具有足夠的專業性,讓學生能夠在拓展訓練中有充足的收獲[3]。并且將閱讀以及寫作等語文科目的訓練內容融會貫通,成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運用的能力,才能稱之為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教育步伐,同時也是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好證明。
參考文獻:
[1]黎堅.?淺談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9(1).
[2]王愛芳.?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2019(5).
[3]吳秀紅.?課外閱讀及拓展訓練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提升作用[J].?考試周刊,2017(2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