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艷
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之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課也漸漸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是在原先的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濃,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對此就亟需一種方式改變這一現狀,其中體態律動法得到了眾多教師的一致關注。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體態律動;應用
引言:
體態律動教學是音樂教學當中非常關鍵的一種方式。有學者認為音樂教學必須要在聽音樂的基礎上實現,同時還需要運用即興伴奏輔助教學。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將身體器官當作樂器,并展現出聽到的音樂,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通過游戲的方式實現。體態律動教學在激發學生興趣、創新思維和實現音樂知識具象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審美及綜合能力。如何對其有效運用就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一、應用價值
(一)激發學習興趣
受到小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就必須要引導學生去通過四肢完成一些動作,從而促進全面參與,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種模式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師演唱學生跟唱的模式,使大家通過身體律動直觀地去感知音樂的魅力,進而調動起主動性及積極性,最終提升學習效率。
(二)直觀感受音樂
小學生有著極為強烈的求知欲,但是受到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絕大多數抽象知識與概念都無法有效理解。倘若在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去進行枯燥地講解,那么就會影響到大家的注意力。然而在運用體態律動方式之后,不但可以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夠使原先無法理解和抽象的音樂知識變成具象直觀的動作,并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加學習興趣。
二、應用策略
(一)通過體態律動展現音樂節奏
在音樂之中節奏是非常關鍵的一項組成部分,通常在音樂之中熱烈和歡快情緒一般都是運用快速節奏展現的;而莊重和憂傷的節奏往往都是語用慢速節奏展現的。所以在音樂教學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通過體態律動自主去感受音樂節奏。比如在《瑤族舞曲》教學之中,就可以直接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做出相應舞步,以此深入展現音樂之中所蘊含的安穩及從容。又或者在教授《伏爾加纖夫曲》時,教師就可以直接讓大家在空間較大的地方去慢步沉重行走,從而去深入體會纖夫那樣沉重的感受。除此之外,動作指揮也屬于體態律動,當音樂之中蘊含的情感比較激昂慷慨的時候指揮動作就應該要大一些;當音樂之中蘊含的情感比較溫柔和平靜時,指揮的動作就需要小一些[1]。就拿《中國解放軍進行曲》來說,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自身的動作就可以展現的快速、堅定一點,從而去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堅毅和頑強。
(二)通過體態律動展現音樂音調
在音樂教學之中,節奏與音調可以實現完美地融合是音樂的重要基礎,所以通過體態律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們在肢體活動之下去體現音樂音調。比如在教授節拍其強弱關系時,就可以給學生做出一些示范,然后在教師拍手打節拍的過程中,使其漸漸明確節拍之中所蘊含的強弱關系。如在四分之二拍之中,當出現強拍,教師單手上拍,當出現弱拍的時候輕輕拍一下腿;在四分之三拍之中,在出現強拍的時候可以向上拍手,當出現弱拍的時候可以用一只手分別拍兩下腿等[2]。這樣一來就可以促使向大家通過肢體語言去掌握音調,進而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同時也更便于記憶和理解。
(三)通過體態律動展現歌曲內容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學生們運用肢體動作去對歌曲內容進行詮釋,從而進一步深化理解。比如在欣賞《長鼻子》這一歌曲時,就可以直接在音樂背景之下,引導所有學生去對小象長鼻子的樣子和大象長鼻子的樣子進行模仿。這樣不但能夠有效調動學習氛圍,還可以在肢體表達之下更好地詮釋歌曲的基本內容,從而使學生們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音樂內容,也漸漸在學習之中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
(四)通過體態律動強化音樂欣賞
小學生們通常都缺乏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及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大家本身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同時也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方式。對此在實際教學之中教師就必須要通過身體律動去引導學生感知和欣賞音樂。具體來說,可以在音樂高音的地方引導大家去配合肢體動作不斷向上伸展,在音樂中音的地方再引導學生們把雙手放在胸前,在音樂低音的地方再將雙手自然下垂,同時把身體微微傾斜。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可以漸漸提升大家的音樂感悟能力,并在肢體語言及形式方面展現出來對音樂的認識及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去更加深入地去欣賞和了解音樂。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教學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完全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相吻合,并能夠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其快速投身到音樂學習之中。另外還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強化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其發現和鑒賞美的能力,以此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昊炅.繪“身”繪色,動情歌唱——體態律動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音樂時空,2016,No.511(08):131-132.
[2]孫美赫.小學音樂教育中體態律動教學的具體應用探討[J].新課程(中),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