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要: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小學生都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情況,在課上容易出現溜號現象,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諸多阻礙。這也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可以在課上形成較好的傾聽習慣。學會傾聽,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對策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有關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傾聽習慣;對策
傾聽是一個人良好修養與習慣的重要體現,對于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十分重要。因此,在今后開展各項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側重點進行調整,從讓學生被動的記憶知識,上升到提高學生個人能力、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為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奠定基礎。因此,聯系教學實際對課上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對策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學生傾聽習慣難以養成的主要原因
雖然在新課改不斷深化下誕生了較多新型教學模式,且取得了相對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力、傾聽習慣仍然會較少的被提到教學日常生活,難以引起教師的關注,為小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帶來阻礙。若是著眼于這一方面,來對學生傾聽習慣難以養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則主要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由于傾聽并不屬于課上教學內容,而為了保證教學進度,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對于傾聽習慣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也沒有意識到傾聽習慣的養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第二,在現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局限性十分明顯,教師的各部分教學設計,也是依據教材內容,缺乏對學生興趣、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無法對課上教學產生興趣,也就不會去認真“傾聽”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影響學生學習質量[1]。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傾聽習慣的培養對策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小學生缺少傾聽習慣的主要成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對習慣養成加以注意,且課堂教學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需要語文教師在今后教學中加以完善。
(一)運用科學方法導入課堂
課堂教學導入,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產生興趣,這樣才能夠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工作奠定基礎。為此,教師在課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來對導入方面進行綜合性確定,提高教學有效性。目前,較為常見的課堂導入方式又談話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談話導入就是根據課堂內容,來設計有關問題,借助問題與交談的方式帶入學生進入到課堂中。比如在講授《觀潮》這一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問題:“同學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去親眼看一看漲潮呢?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借此來激起學生的討論、學習欲望。故事導入就是根據文章內容,為學生講授一些關聯性的故事內容,讓學生可以對故事、典故中所描述的內容產生興趣,并帶著對故事的思考與問題,進入到課堂學習中,借此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興趣,也使得學生可以在問題、故事情節的吸引下,更好地傾聽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通過長期、不斷的堅持,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在課上,若是語文教師仍采用原有的教學形式,以講授為核心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內容,則極為容易削弱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不愿意傾聽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這也就說明教師應對課上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計劃與安排,保證教學活動的多樣性,進而構建起一個生動且又富有活力的課堂,吸引學生參與活動[2]。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題李凝幽居》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授賈島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推”與“敲”的捉摸與探索,然后引導學生,對推敲問題進行探討,使得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說出依據。而教師也要傾聽小學生所提出的各種意見,為小學生做好榜樣,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使得小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傾聽。
(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
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是保證學生能夠較好學習有關知識、聽取教師知識講授的重要前提與條件。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傾聽氛圍,借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師在課上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而在文章講授時,則可以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融入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傾聽知識、回答教師提問的積極性,為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養成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傾聽習慣的養成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由于小學生缺乏自控能力、知識理解能力,因此需要教師通過運用科學方法導入課堂、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等方式,來對小學生加以引導,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并跟隨教師思路、配合教師工作,為傾聽習慣的較好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玉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分析[J].文淵(中學版),2019,(1):502.
[2]楊久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