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教師在具體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擁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在此,教師要更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處于生動和形象的學習氛圍之中。教師更新自身教學觀念,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進行清晰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師整合教育教學思想,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擁有十足的信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課程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前言:在高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清晰,并擁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目標。尤其是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對教學形式進行優化,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教師以教材中的知識為基礎和前提,讓學生擁有學習信心。同時,學生在具體學習的時候應該跟上教師講課步伐,在學習中能夠進行深度思考,體會到高中信息技術知識的魅力。總之,教師要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進行優化,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涌現出了比較多的問題,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產生了不良影響。第一,教師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教師在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往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學生在缺乏針對性教學的情況下,就會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產生錯誤的認知和理解,最終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第二,教師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經常是忽視了多樣化教學手段的創建。學生處于單一和陳舊的教學氛圍之中,對高中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并不能產生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在此,學生的高中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第三,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學生自身存在問題的時候,并不能得到教師的解決和幫助。最終,抑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1]。
二、新課程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關注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會引導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知識產生清晰的認知。教師要為學生創建活躍的學習氛圍。在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處于樂于學習的狀態之中。教師從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出發,在課堂導入上做好功夫。在上課之時,就可以讓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知識產生清晰的認知和理解。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的問題為著手點,推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計算機信息教學之中,蘊含了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就要讓學生對這個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把計算機上的操作人員比喻為具體的司令員,其他的零件比喻成戰爭中的武器。這樣,在指揮下就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操作系統,以此引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同時,教師從2017年4月份的浙江省高考選考信息技術出發,考題中對word編輯文檔、VB程序功能替換、軟件字符內碼的闡述分析等進行了羅列。這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基本的考察,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并關注信息技術在浙江省選考中占據的比例。
(二)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積極從學生的具體特點出發,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教師的教學不能受到教材的限制,可以把具體的內容和教學情境密切的結合在一起,從學科的具體特點和實際教學要求出發,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在高中階段,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安排[2]。比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把程序設計課程放在信息技術課程之后,隨后開展信息數字化教學。最后,進行計算機網絡基礎、操作系統基礎和表格數據處理等的分析。這樣教學內容的安排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很大的帶動作用。同時,教師還要參考教材,但也不能受到教材的束縛。在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建任務驅動法開展信息技術教學
教師在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良好自主學習空間的時候,就應該為學生創建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常,任務驅動教學法主要是把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蘊含在具體的任務之中。學生針對任務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易到難針對性的解決其中的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創建,就會讓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同時,也會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合理的處理問題,并讓學生形成開拓進取的精神,并形成了較高的核心素養。在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信息技術科目之中,考試中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考察。代碼程序運行題目、篩選題目等成為了關鍵內容。所以,任務驅動法也是對當前的高考教學要求的一種迎合。
(四)關注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在完成信息技術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文章的編寫。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寫出優質的文章。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把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到課堂上,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評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運用計算機的習慣,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的信息社會。最終,在提升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結論: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讓學生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在其中,教師要更新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高中信息技術知識產生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師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詮釋一個真實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在多樣教學模式的運行下,學生掌握高中信息技術知識,并能夠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最終,教師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準備和支撐。
參考文獻
[1]郭飛翔.新課程核心素養指導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有效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129.
[2]馬得勝.新課程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探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3]劉曉江.新課程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成果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