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巖
摘要: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審美與鑒賞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美術鑒賞課上,就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與鑒賞能力的培養。但從現階段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開展情況來看,其教學有效性還很低,還無法達到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學效果。因此,這篇文章將專門針對初中美術鑒賞課展開研究與探討,以期促進初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使初中生在美術參與和體驗中真正實現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初中教學;美術鑒賞;學生培養;審美能力;教學引導
初中階段是學生審美能力不斷形成的重要階段,在網絡信息不斷膨脹的今天,有太多奪人眼球的視覺沖擊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產生影響,在這方面,傳統美術教學顯然不具備相應優勢。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初中美術教學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科創新入手,在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對初中生審美能力進行積極的引導。
1 初中美術鑒賞教學開展的現實困境分析
一直以來,初中傳統美術鑒賞課都是以教材為重點,對名家作品進行解釋與講授的,但由于很多名作的時代較為久遠,意象較為晦澀,并不能極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由于學生對畫作內容理解的不夠深入,所以在審美能力方面也并沒有顯著的提高。加之教師在初中美術鑒賞課的講解形式過于枯燥、乏味,就使得部分學生看著教材中呈現的畫作“打瞌睡”,而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一般。結合筆者多年初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經驗來看,初中美術鑒賞課的顯示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都緊密圍繞著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歐美古典化作進行鑒賞時,學生會因坦胸露乳、體態豐盈的女子形象感到害羞,會是發出嘻嘻笑聲,卻無法真正體會這些畫作中所蘊含的藝術之美。再如學生會認為現代攝影技術已經很發達,為何要要苦苦做好,何不直接用手機將美景記錄,卻意識不到繪畫藝術中所蘊含的美感是其所獨有的,不是攝影所能取代的。再如很多初中生認為教材中的傳統色彩如中國山水畫已經時代久遠,和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尤其是與青春期階段,朝氣蓬勃的他們并不匹配,因此對其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與鑒賞興趣。而實際上,學生之所以存在上述想法,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之所以存在上述困境,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初中生的審美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初中生美術審美能力提升的策略探討
那么,在新時期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入手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呢?作為初中美術教師,應該進行哪些美術教學策略調整,才能使初中生在提升美術學習興趣、鑒賞興趣的同時,實現美術素養的有效提升呢?我們認為從以下角度入手對初中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引導是值得嘗試的:
2.1 設定小組任務,促進審美能力自主提升
對于具有較強自主意識的初中生而言,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自然無法達到鑒賞興趣的提升,自然無法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但如果教師創造機會,將審美鑒賞的任務布置給各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就可以使學生在交流與分享中,自主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對蛋彩畫《春》進行鑒賞時,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資料查詢等方式去了解這幅名畫的價值,并從審美角度圍繞這幅畫展開交流與探討,探討完畢,教師再鼓勵各個小組派代表進行發言,而教師需要做的不僅是對各小組的完成任務進行點評,更應該在學生理解與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引導,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2 鑒賞實踐結合,促進美術鑒賞趣味互動
要想提升初中生美術鑒賞的趣味性,教師還應該盡可能引導學生實現鑒賞與實踐的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美術鑒賞的趣味性。相信,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美術教學設計,更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鑒賞《吉祥物的設計》時,除了將較為典型的吉祥物樣式展示出來以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各國世界杯、奧運會的吉祥物設計效果進行對比鑒賞。當鑒賞分析完畢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各個小組設計屬于本小組的吉祥物。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將學生的審美能力釋放出來,還可以將學生的創作天賦展示出來。
2.3 積極課外拓展,促進美術鑒賞內涵提升
如果教師能夠將課外的美術資源帶來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感知與鑒賞,對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例如當學生對于傳統中國畫的美體會不出來時,教師可以將《國家寶藏》對于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鑒賞過程、介紹過程播放出來,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就可以使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技術產生更深刻的體會。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后,學生再去回顧教材中呈現出的中國色彩,就會產生全新的認識與更多的欽佩。
3 總結
我們認為設定小組任務、鑒賞與實踐結合以及積極進行課外知識拓展,將更有助于初中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希望本文提出的上述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能夠為廣大美術教師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 郭云霞.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7(11).
[2] 楊燁.關于美術教學與審美教育的若干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六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