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產業的變革,我國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為論文更好的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老師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從傳統的“以師為本”的教學模式轉換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老師們力圖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之下構建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構建策略
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今天,老師們應該不斷的追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老師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為以后的數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不管是教學方法和及教學理念,老師要對學生盡早的指導。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方向,合理的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理念,完成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研究,培養更優秀的人才。本論文就這一方面提出了幾點構建的策略。
1 小學數學本課堂的含義
小學生本課堂是教育改革的產物,在小學數學本課堂中,老師主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本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出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計劃,創新教學方法用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于數學課堂的喜愛,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就能夠得到提高。這樣有能夠有效的地促進學生們之間的團結協作,讓學生更好的進步。
2 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
2.1 制定預習方案,提升學生學習自主能力
在以前的數學課上,學生們的預習方案是將學生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預習,這種方法其實并不利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因為對數學老師來說。,老師對于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預習其實并沒有很好的方法來進行檢驗,不知道學生們的預習效果如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沒有任何增加。但是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的前提下,老師可以很靈活的設計預習方案,讓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升。
例如:在學習《位置》這章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在下課時間或者放學的時候,觀察同學分別都坐在自己的什么方向,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詞進行描述。這樣能夠讓學生提前對知識進行預習。
2.2 善用工具,簡單形象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由于自身還未發展成熟,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沒有得到十足的發展。基于這種情況,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要善于利用各種工具,直觀的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解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讓學生們能夠完全的融入到學習當中,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習《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時候,有的學生很難理解5以內的加減法,,對數字的概念還不是太清楚。這時候,老師就要善用身邊的工具來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更清楚的學習加減法。比如在3+1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3根的粉筆,然后在給學生1根粉筆,對學生們提問:現在有幾根粉筆?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老師和學生們之間的互動,還能夠讓學生學會通過身邊的工具來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老師對工具進行展示還能顧幫助學生講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讓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方法,善用身邊的工具。比如手指算加減,學生對于一些簡單的加減法可以用自己的手指來進行運算,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既快又準確。通過身邊的工具也能更好的開發學生的大腦思維,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養。
2.3 小組合作進行學習
在實際的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進行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老師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合作學習,老師根據學生們的數學掌握的實際水平、興趣和特長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各種數學問題進行泰倫,讓學生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夠促進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關系,讓學生們懂得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全都放在學習上,學習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比如在學習《圖形和幾何》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給每組分發一些積木,讓學生親自動手來進行搭建,拼成不同形狀的圖形。然后讓學生們對擺出的各種圖形進行討論,針對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圖形,老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講解,為學生以后數學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進行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中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老師也要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們的核心素養。老師們也不能過于著急,要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水平,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幫助,不斷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 郭洪艷,張蕾.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運算能力的培養[J].黑河教育,2017(11).
[2] 穆建興.設置多元問題,助推核心素養生成[J].小學教學參考,2019(20).
(作者單位:四川省營山縣消水完全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