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羅莎
摘要:十八大中指出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本研究將這一項政策結合當代高校教育,要求當代大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和結合,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從而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等教育;生態建設;大學生
一、生態文明的作用及發展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全國各地頻頻出現霧霾、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現象,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二、高等教育中的生態文明
環境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人類對環境資源長期不合理、不科學地濫用所造成。針對這一現象,應從教育著手,提高現代人們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環保意識[1]。作為當代大學生,除過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外,還要以物化人,通過教育將大學生內在的生態知識轉化為人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們在面臨選擇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應該豐富教育載體來深化教育意識,保證教育實踐的順利進行,給大學生創造力學篤行的體系支撐。
生態文明教育屬于思政教育體系,但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主體更加偏向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人格培育,生態文明教育稍有缺失[2],同時,與此相關的課程內容偏少,學生不能夠大量地從書本中獲得更深層次有關生態文明知識。再次,教師隊伍的非專業性,使現在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處于邊緣化狀態,所以,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效果欠佳。致使生態文明教育缺失的最重要一點在于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當代高校教育中,特別是邊緣化學科,教學模式單一,理論式教學遠多于情感體驗。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是他們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途徑。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性的缺乏也造成了生態文明教育不高的實效性。
三、大學生生態責任意識的培養
1、理論結合實踐,增加大學生情感體驗
針對高等教育中學生實踐環節的缺失,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應該在加強理論教育的同時,多組織學生參與生態實踐活動,除過國家的法定要求外,教師或者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成立環保小組,對于環境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參與環境監測工作,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專業知識,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2、完善高等教育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在開展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學校應加大尋找生態文明教育環節漏缺力度、健全理論體系、完善課程設置、補齊學科建設的短板、探索和豐富有效的教育實施途徑,與此同時,各高校可以開設與此相關課程與專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和人才培養,積極申報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李尚浦]。
四、結語
習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辛鵬瑞]”。這也就明確指出,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是要有較強的環保觀念做為“底線”,徹底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維模式,從這些年的環境問題中,應當總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可以有效進行的前提[辛鵬瑞]。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改革與深化,大量資源可以得到相應的保護,生態環境也會隨之得到改善。
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當今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潛在的知識分子。肩負著比其他人更加艱巨的責任。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尤為重要,在新形勢下,結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皓偉. 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2]朱蕾.簡論生態文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長[J].江蘇高教,2017(06):45-47.
[3]辛鵬睿.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