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廣,各個階段教育中對體育教學的重視越來越高。中學階段是學生身體成長與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健康,培養良好的體育意識和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與發展。然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中學體育教學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主要包括教學觀念的落后,內容的局限以及教學手段的單一等,需要教師加以重視,結合教學經驗進一步創新發展體育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手段,充分響應素質教育理念的號召,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
1 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體育教學觀念的落后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體育教學在中學教學中受到的重視有限,由于不算入高考成績,所以家長、老師和學生都對體育教學缺乏關注。體育課成為形式上的存在,更多的成為了學生自由活動、運動與游戲的課堂,教師會選擇性的對學生進行一些體育技能和運動技巧的教學,但要求比較低,沒有全面滿足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在這種落后教育觀念下,體育課堂主要圍繞運動的“學”與“練”展開,充其量能夠實現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鍛煉,缺乏對學生內在品質與意識能力的提升,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與運動習慣。
1.2 體育教學內容的單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中學體育教學要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結合時代特點合理融入生動有趣、類型多樣的新興體育項目。結合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現狀來看,教學內容單一落后,仍是圍繞田徑運動、球類運動等傳統體育項目展開,內容的單一與局限極大的限制了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也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不利于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1.3 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守舊
中學體育教學觀念落后,間接導致了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守舊。很多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時都按照以往經驗先進行知識和技巧的講解,然后邊講解邊示范,進而讓學生自行進行練習和掌握。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也沒有充分體現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而是采用單一、機械的授課模式,不但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和抗拒的心理,也會影響教學的效率與水平。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體育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
2 中學體育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方法
2.1 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是指導體育教學有效展開的前提。因此,體育教師要能夠積極學習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和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將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作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結合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特點來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和方案,并實施到實踐課堂中。首先,教師要具備“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將提升學生健康水平當作主要任務,以終身體育為核心,以健康教育為引導,創新和轉變傳統教學思路和理念,在教會學生運動技巧與方法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體育興趣與習慣,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2.2 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體育教師要能夠對教學內容投入更多的關注,積極融入趣味性比較強,滿足學生生理心理需求的新興體育項目,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多樣。例如融入健美操、跆拳道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改造,增添體育運動的趣味性,例如通過小組接力投籃的方式來提高籃球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除此之外,教師要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在傳統運動項目中融入具有時代特色的元素,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和趣味。教師可以適當的融入民間體育運動,結合具體情況創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運動項目,有效的促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發展。通過多種渠道、方式來提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趣味性,能夠有效的推動中學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2.3 完善教學模式與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手段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的部分,難以滿足新時代中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能夠創新轉變以往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充分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營造和諧的體育學習氛圍。除了講解與示范之外,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游戲教學以及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的豐富課堂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使得體育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實現理想的體育教學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體育教師要能夠提高認識,學習先進教學理念,轉變落后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需求來對體育教學進行優化和完善,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強,殷鼎,楊建鵬.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6,13 ( 1) : 50-51.
[2]蔣小燕.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文理導航旬刊,2015 ( 6) : 309.
[3]張競紅.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 ( 12) :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