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學軍
摘要:近年來,中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都呈現下降的趨勢,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青少年的學習進步以及智力發展。那么,體育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綜合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應該得到重視。但是,目前很多農村的初中體育教學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達不到體育教學的基本水平,也存在著各種問題。因此,本文就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進行詳細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農村;初中體育;教學;對策
體育教學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旨在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意志和道德。學校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基地,教師是體育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體育教學的培養對象。由此可見,體育教學的有序和有效進行需要學校的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但是,農村的大部分學校都對體育教學不重視,導致農村的初中生素質教育水平比城市低很多。農村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就會影響學生意志、道德、品質的培養,讓學生的體質日漸低下。因此,農村的體育教學要引起重視,做到真正落實到位。
一、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
素質教育的廣泛傳播,使很多學校對素質教育這方面重視起來。體育教育便是素質教育的一個著重點,農村初中的體育教育更應該得到學校的重視,引起各部門的注意,甚至得到社會的關懷,提高透明度[1]。
但現今農村初中體育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農村教育條件本身比較落后,學生的升學壓力很大,要比城市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而所得到的學習效果可能依然不及城市孩子好。而且由于升學考試的壓力,很多學校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不夠重視,忽略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導致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減少甚至沒有,學生得不到適當的鍛煉,體質條件跟不上學習強度,很容易讓學生出現不良的身體狀況問題。農村學校這番不重視,會嚴重阻礙進行素質教育,約束學生的體質。因此,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改變這樣的不良狀況,讓農村的體育教育事業可以得到積極的發展并起到很好的積極作用。
二、農村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費的短缺和器材的缺乏
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學場地和器材的支持,但成套完整的體育器材的費用是很高的。政府對農村地區的初中學校發放的資金很少,很多農村學校也沒有這么充裕的教學經費,所以學校的教學設備不完整,更加沒有配備完整的體育器材供學生使用,導致初中學生只有操場和簡陋的籃球場作為體育活動的支持。農村初中學生的體育項目數量少而且簡單,很多項目都達不到體質鍛煉的標準。體育課堂也是簡單的體育活動,例如做操和跑步,與城市學校的學生擁有各種各樣的體育器材,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是天差地別的。
(二)教學觀念的不正確,影響農村學生的體質發展
在農村的落后地區,大部分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至關重要,所以一直強調學生的學習情況,只看重學習成績,對體質鍛煉方面不放在眼里。由于部分教師對體育鍛煉的不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次數便會被削減,體育課被文化課占用的情況見慣不怪,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鍛煉,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
三、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
影響初中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一個直接因素是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導致農村初中學校的體育器材不完整,所以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是重中之重,也是首要解決的任務[2]。地方政府應該增加農村學校的資金投入,發放更多的教育資金,改善農村學校“貧窮”的尷尬局面。例如,學校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體育教學經費,申請體育器材的發放,擴建體育場地,讓農村初中學生也可以和城市學生一樣擁有完備的體育器材和干凈寬闊的體育場地。學校為農村學生構建理想的體育學習環境可以改善學生的心情,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讓學生有更加活潑開朗的外向性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二)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嚴重限制,成為了體育教學最主要的阻礙因素。教師對體育鍛煉的認識錯誤,使很多農村學生失去了適當的體育鍛煉機會,使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嚴重下降。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支持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教師可以加入到學生的體育游戲中,例如籃球、跳繩、乒乓球等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自身得到身體鍛煉,而且也拉近了與學生的關系,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四、結束語
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需要得到學校的重視,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對學生體質方面的鍛煉,盡量給學生提供完整的體育器材,使體育課的次數達到素質教育的標準,并且如數開展體育課,避免出現文化課占用體育課的情況。學生自身也要加強體育鍛煉,并且提高鍛煉身體體質的意識,主動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和意志。通過學生與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有效解決農村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良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忠年.淺談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6 (1):181-181.
[2]楊晶.淺談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年時代,2016 (11):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