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炳銘 李瑞浩楠
摘 要:當代中國社會善終需求和臨終關懷發展不充分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過往的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經驗表明社會公眾對認知會影響該事業的發展路徑。本文以公眾對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認識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獲取研究樣本,以研究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發展。
關鍵詞:西安大興善寺醫院;臨終關懷;社會影響;問卷調查
1 現實背景和問題提出
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一般認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達到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快速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加之癌癥的高發、慢病譜的改變,導致我國終末期患者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指數相對落后。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日益增長的善終需求和臨終關懷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臨終關懷實踐起源于英國,具有濃厚的基督教背景,1967年7月英國Dr.Ci-cell Saunders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1]2018年5月,西安大興善寺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的大興善寺醫院正式對外開診,中國本土化的臨終關懷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就我國以往的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公眾對大興善寺醫院的感知會對其發展路徑產生影響。故而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對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社會影響力進行研究。
2 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最終回收到調查問卷334份,共收得330份有效調查問卷。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的是普通大眾對于類似于西安大興善寺醫院所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的第一印象與假象抉擇,并涉及到普通人對于生死觀念的一定思考。這330份問卷的對象以陜西地區人士為主,其余地區人群占到調查總數的48%,受訪對象的年齡分布主要以15至25歲的青年人群為主。在330份樣本中,回答總共8個問題的最短用時為36秒,最長用時為562秒,用時少于300秒(5分鐘)的人群所占百分比為88.7%,證明了回答問題的人群基本都是以第一直觀反應對問題進行作答,可以保證此分析中所用的樣本回答具有實際價值。
以下則分析樣本對象對于問卷的主要回答狀況:
2.1在第一條詢問樣本對象是否了解或聽說過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問題中,只有11.3%的受訪者表明自己了解大興善寺醫院的相關狀況,可見對于受訪群體來說,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知名度并不高。
2.2在第二個問題中,就關于聽說或了解西安大興善寺醫院的途徑的回答中,只有大約24%的受訪對象表示自己曾經通過某些渠道知道了醫院的存在,在這大約24%的群體中,只有約21%的群體表示只是曾經路過或者偶然看見宣傳而知道其存在。
2.3在第三項問題中,我們簡要向受訪對象說明了醫院的運作模式的狀況,以及其所開展的獨特的臨終關懷項目,有將近47%的受訪者對于這種佛醫結合的臨終關懷方式表示了正面的贊同傾向,在剩下約53%的人群中,幾乎沒有受訪者表示對于此類操作的反感或是厭惡,這部分群體中的主要觀點在于擔心其所能達到的實際作用以及其流程費用對于普通患者的阻礙,也有約4%的人群表示這種操作可能會引發較大的社會爭議的擔心。從整體上分析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有63%的群體明確表達了認為這種做法極有特色,基本上是肯定了這一做法的創新性,也間接表明了此類型臨終關懷在我國大眾群體中的相關普及還是較為稀缺的。而在具體操作上,67%的回答者重點在于對這一操作中的宗教元素的看重,而相比之下只有32.3%的回答者更加偏重于認可這一療法中所帶有的人情味以及對臨終病人的心理舒解作用,這也部分反映了我國大眾群體中有著較為明顯的對于純商業化醫療行為的不滿意以及對人情味的呼喚,同時也反映出此類型的臨終關懷對于大眾的觸動還是主要在于宗教層面,而在人文關懷這一層意味上還較為不足。而在這一欄的回答中也有11.2%的人群直接表達了自己愿意接受此類臨終關懷行為的取向,而本調查中的樣本主題以年輕群體為主,可見在不久的未來,臨終關懷產業的社會需求會不斷提升。
2.4在第四項問題中,我們詢問了回答人在假設臨終的狀況下,在家與臨終關懷的醫院之中更愿意選擇何為其所處地方。54%的人群表達更愿意在家,而其余人則選擇在醫院。這更進一步反映了臨終關懷在這樣一個家文化盛行的國度的迫切需要,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可能放映出了一種更為負面的社會狀況,即這一群體可能無法在原本的家庭環境中得到足夠的心理治愈從而才被迫需要選擇醫院作為臨終場所,此處僅因缺乏相關深入調查,故僅為一猜測。
2.5在第五項問題中,我們詢問了被訪者其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臨終關懷,僅有約9%左右的回答者回答說他們接觸過臨終關懷,這一方面固然與我們在以上分析已經提到過的臨終關懷在中國的相關普及并不完善有關。在另一方面,這也可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關聯,中國人一般并不愿意直接將死亡這件事情說出口,而死亡通常也會首先被看作發生于家庭或是家族中帶有“私”屬性的時間,這一點在東西方之間的對比尤為明顯,歐洲人選擇在教堂中公開舉辦葬禮,而中國人通常會先將遺體在家中停留幾日,所以中國的普通大眾未必會選擇將死亡這件事直接曝露于一個臨終關懷的公共場所中,當然,這也只是我的一種觀察視角,未必絕對。
3 結語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可以看到:大興善寺醫院自創立運營至今仍屬于起步階段,其臨終關懷服務雖宣稱有著“佛醫結合”的特色,但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更多的公眾關注,社會知名度較低。相比過去社會公眾對“臨終關懷”的恐懼感(或者說不理解),大多數受訪者對該醫院的臨終關懷的服務感到好奇,但并不反感這一做法。這或可表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好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眾開始更多有精力去關心那些以前難以照顧到的事情。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西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9012
參考文獻
[1]海波.佛說死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頁.
作者簡介:
程炳銘(1997-),男,漢族,貴州大方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2017級歷史學(基地班)本科生,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