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樺
摘 ?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出現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研究的重點。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教育學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做出了明確指示。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教學重點,鼓勵教師在教學時進行融合。為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也在積極地進行教學措施的研究。但由于教學經驗缺乏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并沒有使得教學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措施,希望為同行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
民族傳統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對此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但在研究相關教學措施之前,教師首先要找到當下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一、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自主意識薄弱
我國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展開。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并沒有真正將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學,反而讓自己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者,控制著教學進程。學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意識,沒有展現自我,表達自我想法的機會和舞臺。這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二)忽視課外拓展
語文知識的跨度之大,內容之多,是很難想象的。一本書不可能將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完全的概括。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課外拓展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但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其進行課外知識拓展,目光狹隘,只關注課本上的死知識,缺乏長遠考慮。
(三)教學形式單一
教師在教學時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失去了自我意識。單一化的教學形式,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會造成課堂氛圍的枯燥乏味。最終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明顯,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
二、民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民族英雄的光輝事跡、中華人民的愛國精神,無一不觸動著人們的心。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相關教學,幫助學生從民族傳統文化獲取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內化。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每個民族都有其珍貴的民族文化。小學生們要積極學習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不同之處。從而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觀念。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一)導入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導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拉近學生與語文之間的關系,還能加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極大地提升教學效率。生活情境的創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傳統節日、身邊常見的場景等都是教師進行導入教學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古詩王安石的《元日》時,教師可以提問:《元日》這首詩其實講的是關于春節的習俗,而在我們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大家能不能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各民族過春節的習俗呢?學生積極回答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歸納各民族習俗的異同。這樣一來,就達到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二)分享民族英雄故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會學到有關民族英雄的相關事跡。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向大家分享有關民族英雄的相關故事,帶領學生進行體悟。故事講解的方式可以用口述或播放視頻來進行,多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民族英雄陳毅的事跡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相關視頻,鼓勵學生在觀看后談一談自己的感悟。讓學生明白我國民族英雄的氣節是何等堅毅,號召學生進行學習。
(三)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要及時改變應試教育思想,倡導素質型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應用于生活中。為此,教師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如,話劇表演、課外采訪調查等,多方位地進行學習。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開闊眼界,了解更多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切實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重視起相關教學,切實推動民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首先明確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導入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分享民族英雄事跡,多感官學習;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希望教師能從以上措施中獲取一些教學方面的幫助,將民族傳統文化教學落到實處,推動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向前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鄭嘉新.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傳播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30):36.
[2]陳姣.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