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華
摘 要:伴隨教育改革趨勢的不斷推進,打造高品質的數學課堂,已經成為教師努力的方向,因此,作為一線的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當在明確自身責任的同時,嘗試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形式,調整數學課程的教學結構,從而在積累有益經驗的過程中,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講解體系,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施教。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信息技術;生活
有效課堂的本質是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收獲預設結果,滿足對學生知識和能力上培養的課堂。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生不僅可以強化對教材中數學概念的認知,同時能夠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建立數學模型,實現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所以,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主動把握數學學科的教學規律,沿著正確的教育理念,不斷促進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完善,逐步實現有效數學課堂的生成。
一、運用信息技術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當前數學課程的教學環境也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在目前的數學課堂中,信息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教師講解數學抽象概念時,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所以,為了實現有效數學課堂的構建,教師應當繼續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并準確找尋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之間的結合點,使得學生在充斥現代教育資源的氛圍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幾何圖形》中,教師就可以使用現代教育資源,逐步實現本節課的有效講解。在傳統形式下教師講解本節課時,都是將課本作為教學的資源,讓學生基于二維平面對幾何圖形進行理解,顯然,過于單一和刻板的教學形式,會降低學生進行本節課認知的興致,同時也會減弱學生對幾何圖形理解的質量。而教師應用現代教育資源,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直觀展示,不僅能夠豐富課堂中幾何圖形知識的呈現方式,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對《幾何圖形》中的知識有一個直觀的感知,從而提高對幾何圖形的認知效果。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講解數學知識時,教師使用現代網絡資源,能夠有效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優化,從而促進數學課堂中教學水準的提升,助力有效數學課堂的生成。
二、密切聯系生活
生活與數學學科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系統數學知識的生成也是建立在基礎生活之上的,所以,在開展數學學科的教育工作時,教師也不能脫離生活,單純地向學生講解基礎數學理論,造成數學與生活的脫節。因此,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讓學生基于生活的層面進行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意識到數學課堂中的生活氣息,建立生活化的數學意識。
例如,在《圖形的旋轉》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元素的引入,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知識的建構。在向學生講解本節課的知識前,教師先使用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存在圖形旋轉的現象,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降低對本節課的畏難心理,初步建立本節課中數學知識的概念。之后,教師結合生活中存在的圖形旋轉現象的直觀圖,開展本節課的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在認知圖形旋轉的知識中,逐步意識到本節課知識與生活間的關聯,形成生活意識。最后,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展示幾道與本節課相關的生活習題,使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本節課數學知識的理解。
不難看出,在講解數學學科的內容時,教師引入生活中的元素,能夠創建具備生活氣息的課堂,讓學生在對生活化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強化應用意識,提升認知質量。
三、實現分層教學
不同的學生所具備的數學知識認知能力不同,在面對教師講解的同一數學內容時,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理解效果,而傳統形式下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形式,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講解數學知識,教師也應當圍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定分層教學的活動,使得學生在與自身數學知識認知能力相符合的活動中,逐步提高認知的效果。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中,教師就可以按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教學。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對學生的數學知識認知情況、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等情況進行分析,指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之后,教師圍繞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對學生進行分層和定位。隨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活動的分層安排,對于數學素養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定拓展性的活動,而對于基礎數學素養一般的學生,教師設定偏向鞏固性的活動,以便具備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堅定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提升認知數學知識的質量。
總而言之,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保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在充分認識有效課堂重要性的同時,全面進行傳統數學課堂的教育改革,以便構建完整地對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體系,使得學生在跟隨教師的腳步中,探索數學學科的奧妙,認知數學學科中的魅力,從而助力總體初中數學課堂的高效建構。
參考文獻:
[1]師為俊.初中數學問題與對策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39.
[2]黃麗清.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