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超
摘 要:我國小學數學教學重視的是數與計算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對數學的認知。數與計算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掌握數與計算這個技能是當今社會小學生必備的文化素養之一,我國從小學就注重培養學生的數與計算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與計算;教學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的各個科目都在進行改革。其中,小學數學的改革受到了各方強烈關注,數與計算是小學教學內容的重要內容,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概念是具體的、可以直接理解的。但隨著課程難度的加大,抽象概念不斷增多,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闡述了小學四年級以數與計算為例的數學教學。
一、數與計算教學的意義
(一)加快小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
數的概念是不斷發展的。在小學數學中對自然數、小數點、分數的學習都體現了數的發展,小學生剛開始對數學的印象是具體的,他們會將某件事具體概括成某種味道、某個形狀等。在建立這種數的概念后,他們慢慢地去了解所有的事件。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相互對立。這樣有利于培養小學生以后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不僅對學習有幫助,而且對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例如,加和減、乘和除、整數和小數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這些概念、計算方法和公式,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對小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二)培養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每一個概念、計算方法、法則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來的,通過不斷地計算、學習才總結出這些東西。因此,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要將這些概念、計算方法、法則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樣方便理解,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體這個過程,最好是到學生自己能夠理解的那個具體領域。培養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做到明確教學目標,要長期堅持學習,不斷汲取經驗,這樣才會達到效果。所以,學生在學習數與計算時會提高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二、如何更好地學習數與計算的知識
小學所涉及的計算很基礎,從運算定律到運算法則到最后的計算公式等。這里面對學生來說相對難理解的往往就是難點。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將學生不會的、難以理解的問題多講幾遍,確保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再突破難點。
在計算的過程中,計算法則是正確解題的基礎。要牢記加減乘除的相關運算法則,以及在計算的過程中應該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例如,學校圖書室新進的故事書和科技書共1020本,其中故事書有850本,故事書是科技書的多少倍?850÷170=5。所以,故事書是科技書的5倍。這是相對簡單的除法問題。再如,要修一條長788米的道路,每天修65米,修了8天,還剩多少米沒修?所以,788-65×8=268,這就需要應用小學四年級的運算定律,“先乘除后加減”,如果沒有按照這個定律那就算錯了。可想而知,計算法則對于正確解題的意義。
三、加強計算準確性
教師在設計習題時可以分層次進行,盡量涉及到每個學生。將每個人不會的和理解困難的總結在一起,有針對性地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覺得枯燥,沒有挑戰。盡量讓學生練習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有所收獲。那么,練習的方式就可以創新一點,例如,可以通過看視頻、用答題卡、競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練習過后,將學生們容易錯的題和錯得多的題進行講解并針對練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加強技能訓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方法。而且,可以通過學生們的生活來出題,以及通過其他方式來檢驗學生的計算能力。
通過創建生活情景,創新練習習題來提高學生對練習的興趣,對未知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字母所表達的含義。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方程解決問題。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正確地解答問題。積極引導學生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根據尋找等量關系來確立方程。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例如,學生能夠算出簡單加減的方程,但是一旦轉變成了乘除,學生就不會解決了。所以,教師還是要將課堂的基礎知識講明白,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就會有一些心理準備。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師也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方面多加用心,多作研究。本文只是以數與計算為例對小學數學進行研究。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要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王錦輝.例談數學計算教學——以“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8(27):24.
[2]戴迎春.關于中重度智障生的生活數學教學——以生活數學中的計算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7-8.
[3]季忠萍.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以“小數乘整數”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