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帆
摘 要:語文這門學科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小學課程中的基礎學科,在小學時期,語文學習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則是識字與寫字。但是目前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注意力存在著不穩定性以及隨意性,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低年級的教師一直以來都被這些問題所困擾。
關鍵詞:語文識字;教學效率;一年級
引言:
在一年級到二年級的階段,最少要學會1600個常用的漢字,這是新課標的明確規定。然而目前在語文識字的課堂上,教師講得筋疲力盡,但是學生提不起絲毫興趣,教師講得包羅萬象,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教師對于這樣的結果也是無可奈何,那到底教師應該怎樣實現輕松又扎實的教學效果呢。
一、在識字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
(一)在看動畫的過程中正確識記字形
三維動畫,使現在生活中每個小學生都深深入迷,依據小學生目前的這種狀態和心理,教師們不妨試著將多媒體運用到識字中,這無疑是一種好的辦法。將識字與小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完美結合并融合到一起,會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課堂變得繪聲繪色。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 6》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相關動物的動畫,在課堂上教學生識字的時候,首先播放制作好的相關動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讓學生記住了色彩鮮艷的動物,還認識了動物的名稱,達到了兩全其美的目的。
(二)在看動畫的同時教筆畫,正確書寫漢字
要使小學生完全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動畫來教學筆畫,這樣可以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刻理解筆畫的結構特點,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小學語文第一冊中對于“馬” 字的認識與教學,這個字有兩個難點,是這個階段的學生不好掌握的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動畫“馬”字的書寫過程中加深印象,從而學會書寫。“豎折折鉤”這個筆順是難點,學生難以一次就寫到位,所以當動畫放在這一筆畫的時候,可以多放幾遍,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們描述得更加細致,讓學生在觀看與講解中熟悉掌握,達到一舉多得的顯著效果。
二、在游戲的過程中滲透知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好的老師只有興趣,只有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課堂的學習氛圍當中。鼓勵學生敢于發言,勇于發言。例如在上《比尾巴》這堂課的時候,教師就完全可以讓學生提前在家中觀察各種動物的尾巴,在教學的過程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看到的動物的尾巴,然后畫出來,這樣就可以給學生留下極深的印象,最后拿出不同動物的卡片,讓學生自己去認識記憶。這樣,學生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積極地參與進來,不知不覺中就會對這些字記憶深刻,極大地提升了識字的效率。
三、在生活中慢慢去尋找識字的快樂
小學生們一般都是直觀性較強,分析和觀測的能力偏弱,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試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自己學到的知識,這樣經過時間的推移,學生們對識字的興趣就會愈加濃厚,并且養成了善于對身邊的事物觀察并思考的好習慣。教師可以鼓勵倡導學生們自己動手做一個“識字小本”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并認識身邊的廣告,以及報紙上面的生字,條件允許的話,把它剪下來粘到自己的識字本上面,每天在小伙伴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還能使他們在自我的成就中提高學習識字的興趣。
四、互幫互助,用合作的方式來識字
新課程的教學精神始終離不開自主合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起到輔導的作用,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在新課程的理念里,教師應該適當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顯著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時,應遵從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提倡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學課堂中將學生分組互相學習,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解決一些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討論沒有結果的時候,教師應該統一講解。作為低年級的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互相幫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得輕松,同時也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這個年紀的學生心理不太成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授課的方式方法,對待學生多一些溫柔的表揚,少一些嚴厲的批評,多鼓勵學生。在學生表現不好的時候,也不要在課上嚴厲地批評,應該及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使學習的勇氣與自信更上一層樓。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管什么方法,教師都應該以學生為本,結合實際出發,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改變調整,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學課程中,在充分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積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時反思不斷調整教學策略,研究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質量與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羅運珍.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J].情感讀本,2017(11):105-105.
[2]胡鴻英.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J].讀天下(綜合),2018(7):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