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軍
學校教育事關民族未來,全社會高度重視。當前,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組織的各種“進校園”教育活動層出不窮。“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容,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與此同時,“進校園”活動頻繁開展,也使得師生不勝其煩。因此,面對各類“進校園”活動,學校有必要進行一番理性思考。
活動合理“進校園”之利
學校不是孤島,學校教育關聯著千家萬戶,關聯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對“進校園”活動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簡單粗暴地全部禁止,況且“進校園”活動亦有其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
有益補充學校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開足開齊上好各門課程,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應該看到,廣大學校在執行課程計劃方面,特別是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有深度的開發,但學校課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各類主題的“進校園”活動,可以進一步拓展學校課程的空間,彌補校本課程的不足,是學校課程的有益補充。
有效保證教育效果。當前學校教育為班級授課制,課堂+課時是基本的教學形式,這保證了教學時空的高度集中,但也存在固化和程式化等弊端。各類“進校園”活動,無疑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活水”,新穎專業的教育內容,具有活動性、實踐性、參與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比如消防教育進校園,讓學生親手觸摸消防器材,親身感受現場滅火,親自體驗逃生避險,遠比書本上的說教來得真切實在。
有機推進開放辦學。提高學校辦學水平,離不開學校自身的改革和創新,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幫助和支撐。新時代的學校教育必須“打開”校門,開放辦學,積極利用校外資源這塊“他山之石”來尋求學校發展的新機遇、新突破,要將“進校園”活動與學校的發展定位有機結合,圍繞學校的辦學追求,將相關主題教育活動課程化、常態化,放大“進校園”活動的積極效應,讓“進校園”活動成為學校發展的“助推器”。
活動盲目“進校園”之弊
聚焦當前“進校園”活動的種種亂象,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干擾教學,增加師生負擔。學校有固定的教學時間和規定的課程計劃,應該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更改變動。然而,為了配合各種教育活動走進校園,學校不得不擠占學生的活動時間甚至課堂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為了保證一定的活動效果,師生有時還要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反饋,這類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無疑增加了師生的負擔。
流于形式,存在作秀現象。有的“進校園”活動陣勢宏大,形式隆重,領導紛紛到場,記者“嚴陣以待”,實質上只是作秀、走過場。在簡單的流程之后,活動草草收場,某些部門的工作總結有了,媒體上的新聞報道也有了,而師生們則成了“吃瓜群眾”和“演員”,只負責擺好造型。
方式單一,不符合教育規律。通過“進校園”活動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普及宣傳相關常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問題是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才是合理、有效的。有的“進校園”活動采用單調的講座形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聽眾”。有的“進校園”活動是分發一些宣傳資料,學生前手拿到,后手丟掉。“進校園”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悖于學生認知規律,學生根本不感興趣,活動高耗低效,成為教育資源的一種隱性浪費。
商業營利,違反政策規定。毋庸諱言,在形形色色的“進校園”活動中,也夾雜著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商業行為,比如免費贈送的活動資料上印有商家的宣傳廣告,比如某一學習APP的推廣活動存在收費選項……這些“進校園”活動“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真正關心學生的“腦袋”,而是瞄準學生的“口袋”,結果只會產生各種負面效應。
除此之外,學校還要警惕宗教活動“改頭換面”進校園、非法組織進校園、粗俗藝術進校園等。對各類“進校園”活動,學校不能隨意地“敞開”校門,應當有所“禁”。
“進校園”要堅持“三性”原則
各類“進校園”活動大多是好事,但要把好事辦好,學校和各方必須堅持公益性、互補性和可行性的原則。
公益性。校園是一方凈土。無論什么活動,都必須堅持關愛學生的初心,絕不可以借“進校園”之名,動起“圈錢”的歪腦筋。2018年10月10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堅決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和幼兒園。這一通知也正是“進校園”活動不可違背的紅線。
互補性。校園也是一方熱土。“進校園”活動讓校園變得生機勃勃,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而且對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進校園”活動必須具有更專業的眼光、更豐富的資源、更生動的方式,為學校教育補充必需的“微量元素”,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可行性。校園還是一方靜土。政府部門也好,社會團體組織也好,都應該尊重教育規律,充分與校方溝通協調,實現“進校園”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無縫對接”,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不額外增加師生的負擔。“進校園”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
“進校園”要落實“三制”管理
關于如何有效解決“進校園”活動存在的相關問題,有人提出:校長要勇于拒絕,敢于說“不”。其實這并非有效之舉。學校不能自我封閉、我行我素,對各類“進校園”活動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僅以校長個人意志決定是否“進校園”。“進校園”活動是“禁”還是“進”,關鍵是要形成相應的管理機制。
審批備案制。這主要是針對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而言的。作為教育主管部門,面對方方面面的“進校園”活動,首先要實行審批備案制度,對每一項“進校園”活動進行審核,包括教育主題、內容、時間、方式等,審核通過,方可獲得準入資格。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統一扎口,規避“進校園”活動名目繁多、雜亂無章的現象。
學校點單制。這是就學校而言的。面對教育主管部門列出的“進校園”活動準入單,學校不必照單全收,可根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自主選擇,點單預約。組織方根據各學校的預約申請,統籌安排,避免時間沖突。同時,學校亦可根據校情,采取打包點單的方式,即將相關主題的教育活動組合在一起,這樣不僅減少頻次、減輕壓力,更能形成教育合力和教育磁場,使“進校園”教育活動能夠真正“落地生根”,走進師生的心中。
問題追責制。規范“進校園”活動,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問題追責制,就是要厘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以及“進校園”活動組織者三方的責任,對違規失責行為,要實行問責追究。這樣三方聯手,才能保證“進校園”活動叫座又叫好。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小學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責任編輯:樊效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