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周英
摘 ?要:本文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主體的構建兩方面出發,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化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做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互動
新形勢下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教學的研究既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也是增強道德與法治課課堂魅力和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一、制定多維的互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導著課堂教學的開展,也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為了符合初中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道德與法治課從加快培養和提高中學生道德素養、健康心理、法治觀念以及公民意識等方面出發,綜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多方面內容,形成了道德與法治這樣一門集知識傳遞和價值理念熏陶的綜合型課程。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要緊扣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出發,重視引導學生對情感的感悟,生命價值的提高以及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作為教師要明白,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科,它其中所充斥的德育引子,使其成為了促進和熏陶學生人格養成的載體,那么教師除了要遵循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大綱來制定具體教學內容,更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創設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
教學目標可以說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對于教師來說教的目標,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是學的目標。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表述的全面且具體,還要堅持三維的有機統一,始終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是否從課堂中收獲到什么,而并不是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
二、生態和諧的教學主體構建
課堂生態是指包括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一切教學活動關鍵因素在內的大環境,教師和學生均是其中的主體。根據生態課堂理念可以看出,單向的師生關系逐漸被舍棄,現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師生、生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這里的互動不僅是知識的交流,還包括情感的傳遞和精神的共鳴。師生、生生互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興趣、情感、意志、個性等多方面品質得到良性成長和發展。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交流不僅要體現在師生之間,還要體現在生生之間。教師作為學生求學過程中的指引者,要始終以一個參與者和同伴的身份自處,做到科學與思想相統一的原則,寓思想和教育于知識傳遞之中,使一個平等、和諧的生態課堂得以構建。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互尊互愛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看似叛逆的背后其實是希望能夠得到師長的理解和信任,這是希望能夠得到尊重的一種需求,這種滿足為他們帶來的一定會是一種促進其向上發展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隱私,維護學生的尊嚴和自尊心,在課堂上要多一點慈愛和信任,課下多一些信任、關愛和理解,少一些斥責和偏見。理解是交往的前提,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需要師生之間的精神交流和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產生認同感,打從心底里尊重和信任教師,進而袒露心聲。教師則要在把握每個學生特點和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善用換位思考來嘗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
(二)民主平等
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是提升學生參與和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教師需要堅持民主平等的理念,公正地對待不同學情的每一個學生,允許學生有質疑和不同的觀點,多走下講臺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只有民主平等的氛圍才能夠使思維碰撞產生火花,從而全面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三)優勢互補
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完全預設的活動,而是一個開放且具有生成性的活動。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單向教學變為雙向的平等交流,創設出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利用自身教學智慧把握教學契機,使學生的“學”更加靈活多變,實現雙贏。例如,在“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一課中,教師在課前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讓學生從周邊生活中搜集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留做課上對負責任的表現和不負責任的后果進行分析,展開辯論探究。經過事例分析,得出每一個人都無法脫離社會進行生活,而社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也為每一個人安排了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也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只有我對他人負責,他人也對我負責,才能夠使社會安定和諧發展,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責任感。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是根據其課程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必須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資源來豐富課堂互動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再加以自身的教學智慧為互動課堂增光添彩,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習自信,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思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學周刊,2019(31):107.
[2]于翠芬.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