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劉通江
摘要:企業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文化的競爭。人才是當今時代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培訓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培訓課程開發在培訓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能否開發出滿足培訓對象需求、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好課”是有效培訓的關鍵。
關鍵詞:培訓課程;開發;技術
0 引言
培訓課程開發是指依據一定的培訓目標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方法,確定與培訓目標相適應的培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最終形成培訓課程文件的活動過程。培訓課程的開發可以分以下五步進行:
1 分析需求,選準課題,確定目標
1.1 分析需求,選準課題
培訓需求是指工作實際需求與現有能力間的差距,即培訓需求=要求具備的 -現在已有的。培訓需求分析是在規劃與設計培訓活動之前,由培訓部門采用各種方法與技術,對企業及其員工的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考察與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培訓,進而確定培訓內容的一種活動或過程,是開發培訓課程的前提條件。培訓需求調研的方法有問卷調查、個人訪談、集體座談、實際觀察等。
培訓需求主要體現在崗位需求(企業規范化崗位要求與員工實際之間的差距);新技術需求(企業由于開發新品種、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改善經營管理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企業員工在知識能力上的差距);潛在需求(預測企業進入市場的潛在需要與企業員工實際能力之間存在的差距)和素質需求(企業員工整體素質要求與素質現狀之間的差距)。
分別收集戰略層、組織層、個人層面的需求信息,考察學員應該具備的現實狀態,判斷培訓要求具備的狀態與現實狀態是否存在差距。如果有差距,就繼續判斷差距是否可以通過培訓解決。如果可以通過培訓解決,則確定出優先的需求,定出培訓課題;若不存在差距或差距不能通過培訓來解決,則不需要培訓。
1.2 確定目標
培訓目標是指經過培訓應達到的標準,是構成課程內涵的第一要素,是課程設計的起點,制約著課程設計的方向。一般依據培訓需求分析確定,培訓需求的差距即培訓目標的制定依據。
不同類型培訓的目標也不同:應試類培訓主要用通過率或錄取率來檢驗。理論與知識類培訓側重于要求學員從記憶到理解,從簡單應用到綜合應用,最終實現創新應用;技能類培訓比較關注技能的掌握,可能涉及理解、模仿、簡單應用、熟練應用這樣幾個階段;觀念態度類培訓則側重讓學員轉變態度,接受并認同培訓師提出的觀念,從而實現行為轉化進而內化為其價值觀。
培訓目標編制要符合緊貼需求(目標要緊緊圍繞培訓目的),目標適度(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描述,不要過高),表達準確(語言敘述要專業、準確、到位,避免產生歧義),簡化目標(目標不要太多,盡量簡化),目標定量(盡量用定量的語言敘述,以便可以評估個人和企業應做到何種程度)等要點。
一個完整的培訓目標包括主體、行為、條件和標準4個要素,簡稱ABCD形式:A(Audience)行為主體,即學員;B(Behavior)行為動詞,執行的行為;C(Condition)執行的前提條件;D(Degree)執行的標準,即用可測量的程度描述執行標準。目標的編制宜小不宜大,應該按照Smart原則設定:S(Specific)具體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達成的;R(Relevant)相關性;T(Time-bound)明確的時期性。
編制培訓目標時要使用表現性動詞或用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培訓目標更清晰、可衡量。如使用描述、列舉、說明、辨別、陳述、分析、比較、對照、收集、演示、模擬、運用、制作、搭建、安裝、開發、制定、繪制、調整等行為動詞。
例如:“觸電急救”課程中“心肺復蘇法”的培訓目標是:學員在規定時間內,正確完成5個循環的操作(胸外心臟按壓150次,口對口人工呼吸10次)。
2 選定內容、合理編排課程內容架構
2.1 選定培訓課程內容的方法
課程內容選得好壞,決定著培訓課程開發的成功與否。培訓課程的框架制定出來以后,要通過大量搜資、調研,萃取出課程內容。培訓課程內容的萃取方法可采用選擇移植法、能力中心法和任務分析法三種。
選擇移植法是指有選擇地萃取、移植其他行業的現有課程內容;能力中心法是指以某項工作能力目標為中心,圍繞這一中心確定直接為之服務的內容;任務分析法是確定出崗位職責,再將崗位職責分解成工作任務,然后列出完成每項任務的操作步驟,最后歸納出每一操作步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例如:“觸電急救”課程中“心肺復蘇法”的內容選定參考美國心臟學會(AHA)2015國際心肺復蘇(CPR)心血管急救(ECC)新指南標準,應該使用選擇移植法。
2.2 課程內容的編排方法
可以按工作順序安排,使課程內容與工作或操作程序一致;可以按知識系統安排,使課程內容與知識本身的邏輯系統和認識的基本規律一致;也可以按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考核內容的順序安排培訓課程內容。
例如:以“觸電急救”課程為例,課程內容的編排按工作順序組織,先安排“脫離電源”后安排“對癥急救”;其中“對癥急救”部分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系統進行,根據癥狀由輕到重的順序組織;“心肺復蘇”部分按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順序安排內容。
3 開發預期課程
課程內容確定后,按照合理的課程內容編排方式,開發出課程內容載體,如課程方案、教材、課件、作業指導書、反饋表、測試卷等。
4 課程的論證、修改、試用
開發一門培訓課程,需要多次修改、論證,加以完善。即使設計好了的培訓課程,也并不意味著培訓就能成功。在實施培訓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培訓技巧有利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進行培訓課程評價
培訓課程評價是在課程實施完畢后對課程全過程進行的總結和判斷,重點在于確定培訓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以及受訓學員對培訓效果的滿意程度。課程評價要遵循相關性、持續性、合作性和科學性的原則。
6 結束語
培訓課程開發完成后,為確保課程氛圍良好、課程達到預期目標,還要進行對授課形式、授課技巧的設計,根據培訓目標要達到的授課效果進行藝術和技巧的設計與編排,達到學員對內容理解和掌握的授課目的。
參考文獻:
[1]馬丁,鄭蘭琴 培訓課程設計與開發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3
[2]金才兵,陳敬 好課程是設計出來的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6
[3]段燁 培訓師21項技能修煉(上)精湛課程開發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8
[4]周平,范歆蓉 培訓課程開發與設計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