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蓮
摘 要: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其所彰顯的即為新課改基本教學理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本文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一節為例,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自主探究;教學心得
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其所彰顯的即為新課改基本教學理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以下擬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及體會,對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施作一簡要探討,冀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小學數學自主探究的落實策略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高年級的學生經過過去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普遍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主探究的學習是符合其思維發展和認知規律的,因此,對于一些知識內容較為簡單的章節,采用自主探究是合適的。當然,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的引導是否得當而有效。事實上,課改后的各版本教材都更注重知識的生成思路,主要目的就在于便利于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或者說便利于教師改變傳統的單純講授模式。以筆者所使用的北師大版來說,課改后的教材往往以問題的方式來呈現知識,無論是知識的呈現和解釋,還是例題以及練一練,都很明白地體現了這一特征。教師應充分利用這樣的特征,依循于教材上的知識呈現思路,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則要和學生積極互動,做好引導和點撥,使教學活動成為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下面我們結合課例來探討自主探究學習的具體實施過程。
二、例談自主探究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中的具體落實
這里我們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一節為例,該節之前剛學了長方體的認識,探索性較強又相對簡單,而且包含較多的動手實踐環節,因而更適合于采取新型的學習方式,大體來說屬于較為典型的課例。為能清晰而簡明地呈現具體的教學過程,我們在以下采取夾敘夾議的方式,導入課堂后并將學生分組就可進入課堂的主體環節,即逐一呈現任務,師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通過多媒體呈現任務一:利用老師下發到組內的紙板、剪刀、膠帶等物,大家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個長、寬、高分別為7cm、5cm、3cm的長方體。教師根據各組進展適時宣布該階段學習結束,而后結合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教學的重點是看哪個小組完成的速度最快且制作的長方體最規范,并讓表現優異的小組說說本小組的方法和經驗。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動態地展示用硬紙板制作長方體的方法和過程,使學生熟練掌握。
第二,出示任務二:大家一起思考并討論,制作這樣一個長方體需要用多少紙板?同任務階段一樣,教師根據各組進展適時宣布該階段學習結束。關于這個任務,多數學生都可想到“把紙盒展開,先分別求出每個面的面積”,該任務雖然簡單,但這是引出表面積概念和學生理解該概念的基礎。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要重點強調“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是它的表面積”。
第三,出示任務三:在任務二的基礎上思考并討論,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包裝盒的表面積?該任務中包涵的知識點是本節的重點,但難度并不大,因為有任務二做鋪墊,多數學生都能想到最簡單的思路就是將分別求出六個面的面積求出,然后相加即可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又不少學生會很快發現,由于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相等,所以可以根據“前后兩面的面積和+左右兩面的面積和+上下兩面的面積和=長方體表面積”。該在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在強調這一相對簡單的算法的基礎上,還用結合啟發模型和示意圖啟發學生思考其他的計算方法,比如,長方體展開平鋪后的形狀是兩個長方形呈十字交疊在一起,那么就可先計算這兩個長方形面積之和,然后減去重疊部分(也是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方法一般學生是不易想到的,教師應適當提升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同時也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理解。
第四,出示任務四:思考并討論,怎樣計算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在任務三的基礎上思考這一問題就很簡單了,學生會立刻想到正方體每個面相等,因此只要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即可。
第五,出示任務五:先獨立思考課后練一練中的第1、2、3題,然后組內討論,形成一份統一的答案,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好。這一任務“取材于”課后練一練,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及時鞏固。教師的教學重點是習題講評,使學生完全掌握。視具體情況還可將練一練中其他題目編入該任務,若課時較緊張或覺得任務量太大,可以留作課后作業。
綜上所述,本文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一節為例,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的實施。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理念。本文一己之見,尚望同仁指教。
參考文獻:
[1]薛正斌.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2):57-58.
[2]馬延青. 關于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幾點思考[J]. 學周刊,2014(2):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