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摘 要:本文中的語文教學有效性,不僅是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語文知識,更加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形成獨立的語文思考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本文從合作教學、信息技術及實踐教學三個角度進行解析,旨在為提升中段語文教學有效性添磚加瓦。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低估中段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總是將語文知識嚼爛了,捏碎了,講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而且更易造成小學生產生語文學習良好的錯覺,使他們失去語文學習思考力,而提升語文教學的高效性,便成為空談。針對以上語文教學現象,本文主張創設實踐性、合作性以及形象性的語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旨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從合作教學入手,提升詩詞品味力
合作的優勢在于讓學生明確各自的職務,各司其職;樹立集體榮譽感,集體協作,開展活動;消除一個教師不能面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狀況。在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更為全面地認知和探究語文問題,增強對詩詞的賞析能力。
例如,在講授《詠柳》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柳樹和生活中柳樹有何不同,并找出與書中知識的貼合點,增強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眼。首先,科學分組。教師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意愿,對每個學生進行分組,并制定相應的職務,提升學生小組合作的目標感。其次,開展教學。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展示本節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圖、文、聲和像中,具體感知文本內容,體會詩中描繪的柳樹形態以及動態特點。再次,介紹實踐成果。教師簡要介紹學生的實踐經過。小冉積極地走上臺說:“我們發現作者非常貼切地描述柳樹靜態和動態的形態特點,即遠遠地望去,柳葉的綠就像輕輕的濃霧籠罩在柳樹上;當我們走進柳樹時,柳樹的枝葉構成一個隨風搖擺的彩帶,非常漂亮。而微風則輕輕地吹向柳樹,像是和柳樹在竊竊私語。”通過運用合作的方式,小學語文教師讓學生更為全面和立體地認知古詩詞知識,理解古詩詞內涵,提升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二、從實踐教學入手,提升文本感知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打破在傳統教學中,嚴重依賴課本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建立與語文知識的連接,讓他們感悟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增強學生對語文文本感知力。
比如,在講授《一次成功的實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并沒有讓學生直接閱讀課文,而是讓學生運用實踐的方式,演繹語文中的內容,使他們在可觀可感的實踐過程中理解語文知識。具體教師從以下三點進行著手。第一點,制定游戲規則。教師為每人發一個帶長線的小鉛錘,并讓學生探究如何在5秒內,保證手中的鉛錘都可從水瓶中抽出。第二點,實施引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書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將鉛錘迅速抽出的,提升實踐教學效率。第三點,介紹實踐狀況。在大部分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的探究過程。小冉積極舉手說:“一開始,大家只顧自己,并未照顧別人,結果誰也沒有將手中的鉛塊從瓶中抽出。通過對書本知識的閱讀,我給大家制定向外抽鉛錘的先后順序,從而迅速地從瓶中抽粗鉛塊。”小學語文教師運用大語文觀的角度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可觀可感的實踐教學中,依照鉛塊的順序進行實踐操作,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以及利他思想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從信息技術著眼,提升學習興趣度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語文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與此同時,教學語文教師可以以課本為據點,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以多媒體展示帶動語文閱讀,以語文閱讀提升對多媒體內容的概括能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度,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文本中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在課本中尋找關于他們喜歡的景觀描述,運用更為貼切的語言,描述喜歡的段落,增強學生的書本結合能力。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陳地回答。他說:“海中的魚特別漂亮,有的像嬌羞的公主,有的像有教養的紳士。他們的顏色多種多樣,也為整個海底世界添彩。”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小學語文教師,讓學生更為形象化地理解語文知識,更為具體貼切地詮釋多媒體展示的內容,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度,獲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益。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地進行改正,也應努力學習新型的語文學習方法,豐富語文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度,并與教學內容進行巧妙地嫁接,提升整體的語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學蘭.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
[2]王瑞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