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華
摘 要:如何在現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成為新課改下教師追求的目標,也是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地把握課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從而進一步就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逐步激發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力,輔助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本文就從筆者的教育經驗出發,對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能做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效能;備課;分層;評價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對備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不足,以及課堂評價無法展示應有價值等現象,影響著高效能數學課堂的生成。伴隨新課改教育理念對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要求,教師也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不斷提升數學課程的教育水準,助力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
一、精心備課
課堂備課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方式,也是首要環節。在備課中教師會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情況,課堂教學的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等做出安排。所以,為了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能,教師也應當做好教學的準備工作,使得教師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促進教學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
例如,在《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積極開展備課環節,做好教學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通過豐富的方式,如課堂評價和單元測試等,來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量,以及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性格特征和學習偏好等進行分析,作為教學準備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細致的分析,并指出“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算法”等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重點、難點等,促進教師更加精準地把握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實現有效教學。此外,教師也應當結合上述分析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明確指出學生在完成《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這節課的學習后,應當實現的知識和能力上的提升要求。同時,教師也應當進行教學活動的事先準備,使得課堂教學活動更加地精準。
顯而易見,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做好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能夠促進教師掌握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更好地應對在課堂中的突發情況,從而提升教學的效能。
二、分層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統一的,教學的活動也不存在差別,使得課堂教學的精準性大打折扣。而在高效能的教育理念下開展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使得學生在分層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質量,同時增加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量。
例如,在《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目標和教學活動的安排。如針對數學基礎素養較差的學生,教師設定如下目標:(1)讓學生初步掌握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法、減法等混合計算的順序;(2)通過適當地練習,讓學生及時地鞏固學習的運算順序,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等。而對于數學基礎素養較強的學生,教師在上述目標上增添實踐性、拓展性的活動,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增強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同時,在安排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活動的針對性安排,使得不同數學基礎素養的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都能夠完成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中知識的建構。
不難看出,在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環節的精準設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效能,同時可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
三、有效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答問題的環節。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積極重視評價環節的開展,采用有效的評價形式,讓學生獲得較為綜合和全面的評價意見,使得學生可以在指導意見中明確自己進行改進的方向,在不斷更正自己的行為中,實現學習效能的提升。
例如,在《垂線與平行線》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多元評價的形式,開展評價環節。在課堂中,教師先進行評價,讓學生從教師專業化的角度出發,認識到自己在《垂線與平行線》中的認知態度和認知效果;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相互評價,使得學生獲得來自同伴的評語;最后,教師再讓學生綜合教師和同伴的評語,進行自主反思和行為的改進,為之后參與到其他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打下良好基礎。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當監督學生是否將評價的意見落到實處,積極關注學生日后在課堂中的表現,真正地讓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積極重視對新課改內涵的研究和分析,精準地把握新課改的方向,不斷地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推進小學數學課程的教育改革,在具體的課堂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評價環節中,促進課堂教育體系的完善,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提升數學課堂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洪瓊.分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趙桂宏.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名師在線,2017(24):11-12.